黑格尔悲剧理论
(2020-03-11 22:15:02)
标签:
悲剧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 |
分类: 那些读书时光 |
悲剧冲突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黑格尔最爱引述的悲剧实例是《安提戈涅》。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以《安提戈涅》为例, 国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 安提戈涅则是第一种伦理力量的代表。假如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 从而否定了自己, 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国王克瑞翁发生冲突, 但是,“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安提戈涅选择了前者与国王发生冲突, 被国王囚禁在石牢中, 结果自杀了, 因而导致王子海蒙(已与安提戈涅订婚) 和王后的自杀, 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孤苦寂寞地空守王位。
在黑格尔看来, 家庭伦理和国家的安全荣誉两这种伦理力量本来处于和平统一状态, 在悲剧里外化为不同的人物性格(克瑞翁和安提戈涅) , 这两者由于实在的片面性:他们都是合理的:国王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 从而处死安提戈涅的哥哥; 而安提戈涅由于家庭的伦理道德, 必须收葬哥哥。然而, 他们又都是错误的, 国王的举动破坏了家庭的伦理道德, 而安提戈涅则触犯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君主的意志。他们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方的行动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反对,结果双方都遭到失败(安提戈涅自杀,国王孤零一人) ,但又坚持了各自的合理性,失败的是国王和安提戈涅而取得胜利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普遍的伦理力量, 这些普遍的伦理力量在新的高度上取得了和谐。
安提戈涅所面对的并不是国王(国王本身是无所谓的) 而是国王所代表的法律的权威、国家的荣誉这种具有绝对意义的伦理力量。他们都是以伦理力量的具体形式去反对另一种伦理力量, 或者以个体去反对整体。个体并不是自足的, 是作为整体的特定形式而存在的, 它必然为整体的进步铺平道路。因而, 它的毁灭就有了必然性, 这样, 行为的合理性与失败的必然性便形成了悲剧性的实质。可见, 正如黑格尔的唯心论窒息了他的辩证法一样, 他同样 为了在悲剧中演习辩证法而没有揭示悲剧的实质。
第二种悲剧冲突:偏于形式。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于人凭清醒的意识和自觉的意志做出来的事与人不是凭意志和自觉而是由神旨决定做出来的事两方面的矛盾。俄狄浦斯杀死父亲娶母为妻,并在乱伦关系中生下儿女,这种罪行是不自觉的,不出于其清醒意志。
悲剧结局
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就个人来看,牺牲是无辜的,就整个世界来看,却是罪有应得,个人虽遭到毁灭,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毁灭,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然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古代悲剧的和解释永恒正义,作为命运的绝对威力,在主宰伦理的实体与本身独立化因而互相冲突的特殊伦理力量二者之间的协调。人物坚持自己的目的就要违反正义和犯罪,这种正义具有刑法性质。近代悲剧还要求人物与命运达到和解(或是宗教性认识到肉体毁灭保证更高的神福,或是世俗性人物遭到毁灭也不屈服,承认灾难是其自作自受)。
VS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一、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严肃:喜剧模仿下劣人的行动,悲剧和史诗模仿有严肃人生态度和高尚行动的人物。
完整: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二、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语、歌曲、思想。情节最为重要,性格次之。
情节就是对行动的模仿,悲剧目的不在于模仿人,而在于模仿人的行动、生活或者幸与不幸。
情节有简单复杂之分,构思精良的情节是单线的,而不是双线的。反对双重结局,认为单一结局完美。否定《奥德赛》的双线和结局。
三、情节成分:突转、发现
突转: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突转要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使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命运急转。
发现: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醒悟、顿悟。俄狄浦斯在杀父娶母之后的发现同时伴随突转,由顺境转入逆境。
四、性格:适合(人物身份气质性别年龄等)、相似(与普通人相似)、一致(保持人物高尚和崇高)
五、过失说:好人犯了错。由于不知引起的伤害、痛苦,而非由于恶德引起的可怜悯可饶恕的行动。
六、悲剧功能:卡塔西斯 Katharsis:净洗(宗教术语)、宣泄求平衡(医学术语)、怜悯与恐惧
怜悯:是一种痛苦,因为看到可怕的灾难落在了不应受此灾难的人身上而引起的。
恐惧:一种痛苦的情绪,因为那些导致痛苦或毁灭的印象而引起的。
情感的陶冶和心灵净化,欣赏悲剧以达到平衡,获得心理健康。罗念生提出“陶冶”,认为卡塔西斯作用就是适度的情感,观众看到悲剧人物而产生怜悯,想到自身也可能遭受同样苦难而发生恐惧之情,经过多次看戏锻炼养成适度情感的习惯。
▲ 亚里士多德不谈命运,认为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好人因不明事情而犯错,不因归咎于命运,倾向于从人物自身内部寻找悲剧根源。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不是宿命论的。
黑格尔悲剧观具有宿命论色彩。
黑格尔批评亚里士多德的净化情感说,否定怜悯和恐惧的作用。悲剧人物的毁灭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黑格尔认为悲剧英雄的罪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光荣,并不愿意引起怜悯或恐惧。永恒正义利用悲剧人物显示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静状态,随着个体的毁灭,永恒正义便将伦理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