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雪文章赏析

(2019-12-20 15:40:03)
标签:

文学

分类: 那些读书时光
残雪:
自称自己的小说是新实验小说文本。寓言式作品,扎根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主义。在审美活动中做实验展现人性力量与完美,矛盾律将人性分裂成几个部分,使角色在整合氛围里展开斗争。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深入探索人类精神,打通人与自然交流的渠道,忠实表达自然的涵义。探讨自然之谜、人性之谜,与哲学作品异曲同工。自称为新经典主义,不是像后现代抛弃经典,而是要恢复经典的尊严,解释经典,作品中有一个逻各斯,这恰是后现代反对的。司汤达、拜伦、卡夫卡对其有影响。
残雪小说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荒诞派以及意识流写作的影响,加之残雪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另类的美。残雪的文本在某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先验地绘制了一个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
残雪的小说透露出来的是对时代的恐惧、对人间的无奈、对亲情的悲哀。

《黄泥街》是反映文革影响最深的的作品。黄泥街人生活在肮脏污秽的环境中,吃的是泥巴、蝇子、动物死尸,喝的是阴沟水,住的是朽烂的茅草屋,到处是恶臭和垃圾粪便;人们相互之间充满了恶毒和怨恨,家庭成员没有半点温情;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丑陋的,一切存在只令人感到恶心。
黄泥街人已经被环境异化为蛆虫或豺狼,却偏偏操心着意识形态问题,有着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感,巨大的荒诞使人不由得对那只拨弄黄泥街人命运的巨手心生恐惧,对黄泥街人心生悲悯。


《五香街》是残雪最出名的关注女性解放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五香街上发生的一段“奸情”为契机,叙述了涉及“奸情”的各种因素以及有关人物对之的评价,作者让各式人物走上了演讲台,发表他们的看法。在众多人物中间,表现最多也是最为突出的是那些女人们。
她们的发言激情迸发,强力四射,时时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她们的所作所为,也让我们感到极大的诧异。五香街上的各色女性形象,X女士、B女士、寡妇女士、同行女士、金老婆子、跛足女士,这些人物对于无论是社会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里的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她们不盲从于任何人,不迷信任何权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五香街俨然是一个言论极其自由的世界,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五香街的女人似乎已成了世界的主宰,她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表演着各自真实的一面。故事发展到高潮,五香街的女人们则全体脱得一丝不挂,进行了一场持续了整整一天的“性狂欢” 。正是这些女人,大胆地揭去了传统意识中那层脉脉薄纱,让一切暴露于阳光之下,极大地震憾了人们的灵魂。
五香街上的女人们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地把自己的欲望放纵了出来,让它们以一幅真实的面目示人。通过一系列事件,她们在向世人宣告,这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女人,富有人性的有个性的女人。
女人在社会中不再处于弱者地位,而是起着主导作用。她们要利用她们的美丽把大家“引到正路上去,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提高我们大家的素质。”“男人只能通过女人实现自己的种种美德”(寡妇语)。在这里,残雪借助她小说的主人公,成功地实现了对男性话语权的剥夺,女人们随意地讲着自己想说的话。她们不再为既往的话语所拘囿,而有了属于自己真实的有个性的语言。


《苍老的浮云》写夫妻、邻居、父子母女、情夫情妇、同事朋友等之间的日常关系,人们陷入相互嫉恨的戒备之网。无论母女、父子之间还是妻子丈夫之间、无论是岳父和女婿还是同事和朋友以及远亲近邻,统统充满了冷漠与仇恨、厌恶与坑害。人在与他人相处的环境面前束手无策,显示出对人性近乎残酷和阴鸷的透视力。作者不仅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生存环境的险恶,更展示了现代人所具有的那种悲剧性却又无悲壮感的哲学化主题:“他人即地狱”。
主人公虚汝华整日窥视邻居的生活,以此获得快感;她婆婆更是企图从窥视中以满足操纵他人的欲望。更善无的妻子慕兰将一块镜子挂在树上,始终窥视着隔壁虚汝华的一举一动,而虚汝华也通过镜子窥视更善无一家的生活,这构成了一个奇妙的窥视与反窥视。
《苍老的浮云》展示了由于惧怕被他人窥视而造成自我“凝视”,揭示出道德伦理缺席的情境下人们的怨恨心理和丑恶人性。在现实与虚构的参照思考中,文本从自由精神的缺失、独立情感的封闭和本能欲望的消退三方面对人的主体性衰竭进行了探究。


《山上的小屋》描述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里,人是孤独、无助、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猜疑、仇视。这部作品中的“我”,几乎时时刻刻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而这个外部世界则是这座自己居住的屋子和家人们冰冷恶毒的眼光。母亲总是窥视“我”的抽屉,“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让我感到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亲情,似乎这是一个荒凉的坟墓甚至是鬼的世界,嫉恨、猜忌成了家庭每天生活的主旋律。
叙述者想象中的一所“山上的小屋”,暗示着在她与那个不知名的人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相知,这使她一次次走上山去,企图寻找这种相知的痕迹,也企图走出这噩梦的体验。但是每一次却都令她失望:“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微弱理想的破灭,但叙述者对生存环境的反抗不止于此,但是她却从不放弃,总是想方设法要把抽屉清理好,甚至起劲地干起通宵来。“清理抽屉”无疑隐喻着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的努力,这一行为同寻找“山上的小屋”一样,在小说中看不出成功的希望,但却非常显明地传达出了对生存之恶的反抗意识。
作品中表现的虚幻的理想、抗争无望的尴尬从而展示了生存的焦灼、无奈、绝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