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书摘||何星亮《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
(2019-03-15 14:00:08)分类: 那些读书时光 |
/曲拾日
上篇 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章 导论
田野调查 field study,field work,field
search
•指研究者以人类社会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实地考察,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主要目的,了解某一社区、某一群体或某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活动和方法。
•参与观察 participant-observation
•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结构型 问卷:问答式;自由选择/非结构型 非问卷)
•特点:长期性;参与性;深入性
•功能:认识;解释;预测
•始于摩尔根,形成于马林诺夫斯基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
•原则:
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参与性;尊重性。
•类型:
1.综合调查•专题~•典型~•个案~;2.有/无理论假设的调查;3.有/无问题取向的调查;4.一点/多点调查;5.历时性/共时性调查。
第三章 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应以前人的调查研究为起点;2.避免无价值的重复调查;3.注意课题的特色性;4.可行性
•调查方案的撰写:
1.名称目的;2.内容对象;3,调查方法;4.理论和假设;5.地点时间;6.人员分工及责任;7.研究经费;8.器材。
•调查提纲的设计:
1.综合调查提纲:基本情况介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2.专题调查提纲:深入+细致;因素分析法+理论分析法;
3.问卷设计。
第四章 田野调查的方法
•进入田野
1.准备阶段:选择调查点(有特色/有代表性/有特殊关系/前人著名社区);熟悉调查点情况;撰写详细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熟悉有关理论与基础知识;
2.开始阶段:政府支持;到达乡县了解情况;选居住地;
3.调查阶段:了解当地社交礼仪与禁忌;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注意个人形象设计;观察要细;访谈要深且有技巧;倾听当地人关于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资料收集;调查的时间;
•参与观察法
1.特点:目的性与计划性;直观性;可重复性;
2.类型:全参与和半参与的观察法;标准化、半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观察法;连续型和非连续性的~;
•深度访谈法
1.特点:双向性;灵活性;
2.类型:结构型/非结构型;集体/个体;直接/间接;
3.程序:访谈前:提纲或粗线条的问题、选准访谈对象、时间、地点和场合;访谈阶段:接近-提问-听取回答-引导和追询;整理补充资料阶段;
•问卷调查法
1.特点:统一性;灵活性;匿名性;量化性;
2.结构:问卷信填表说明;问答表;编码;结束语;
3.问卷设计:逻辑程序:研究课题-理论假设或命题-概念-变项-指标;原则:适应性;单一性;客观性;逻辑性;简明性;适量性。
第五章 调查研究报告
•资料整理、分析与鉴别
1.整理原则: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统一性;简明性;
2.审核与鉴别:核对法;复查法;分析法;
3.资料分类:品质标准(属性)+数量标准(数量差异);互斥性、完备性、显著性;
•撰写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条理性;逻辑性;代表性;简洁性;
•调查报告的类型
1.描述性报告;解释性~;建议性~;2.通俗性~;专业性~;3.综合性~;专题性~;4.“传记体”~;“小说体”~;“游记体”~;
•撰写程序:拟定提纲;撰写初稿;评审初稿;修改;评估;
•基本结构
1.前言部分:调查对象目的意义;地点时间;介绍调查对象;介绍调查方法;介绍资料分析方法;简要说明结论;
2.正文部分;
3.结语;
4.附录(工具文献等)。
中篇 研究方法
第六章 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认识论
1.主智论与反智论
主智论intellectualism,与rationalism意思相近;19C中进化学派;
反智论anti-intellectualism,巴甫洛夫;强调人类社会和文化之都不建立在理性之上而是情感或情绪上;人们的思想经常受欲望感情偏见习惯等反射行为以及人类生活中其它许多非思想的部分左右;弗洛伊德;博厄斯:否认文化建立在理性与功利的基础上,所有的人类制度实质上大半是无理性的;
2.单元论与双元论
单元论:又称简化论/化约论reductionism(把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简化为个人的心理和意识的变迁);从个人角度理解社会和文化;孔德、泰勒斯宾塞、博厄斯、本尼迪克特、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和社会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意志的产物,社会和文化源自个人的表现,而且与人的本质一致;
双元论:涂尔干;人类具有双重性质,有一部分纯粹是个人与自然的另一部分是社会的;个人—社会双元结构;个人意识不能解释社会现象;个人从来不会自愿地从一种动物欲望的生活中擢升而出,在经济或情感的层次与文化概念或集体表征之间有一种无法沟通的鸿沟;
3.民族自我中心论与文化相对论
民族自我中心论ethnocentrism,又称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文化自我中心;W.G.萨姆纳;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心并根据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去审视评判异文化;“我群”“他群”二元对立划分,以本集团文化的价值观为荣;欧洲中心论;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也叫伦理相对性ethical relativity;
•方法论
1.实证论positivism;圣西门→孔德;实证主义者注重确实性和精确性,强调感觉经验,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
2.整体论holism;涂尔干;1920s英国功能学派;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相互联系和制约;文化整体三个层次:心理层(深)、社会层(中)、物质层(表);研究某种文化必须熟悉文化核心理念、传统思维结构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和熟悉环境;
3.主客二元论
主位emic、客位etic;主位研究: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上,从当地人的视角;客位研究:从研究者自身。
第七章 研究类型
•时间取向研究、理论取向~、人文取向~
1.时间取向型研究:历时性;共时性;历时与共时并存;
2.理论取向型研究:又称科学取向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迁的普遍性,寻求全人类共有的规则和法则;
3.人文取向型研究:象征人类学(主要探讨象征的各种意义,寻求象征的多义性和多层次性的理解;当地人的解释层面exegetical+实际执行的意义operational+相对的意义positional);解释人类学:格尔兹“深描”;历史人类学;
•描述型研究、解释型~、应用型~、预测型~
1.描述型研究:是什么、怎么样;社会调查报告、民族志;准确性、概括性;
2.解释型研究:为什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和假设检验逻辑,说明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必然普遍的联系;
3.应用型研究:怎么办;描述型应用研究:以认识了解社会把握社会状况为主要目的或揭露问题;解释型应用研究:解决问题、制定政策和法规、总结经验;
4.预测型研究:将怎样、会怎样;类型:经验性预测、调查性预测、理论性预测;对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创新型研究、假说验证型~
1.创新型研究:理论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
2.假说验证型研究:假说—验证取向;力图解释各种文化现象;
•民族志型研究、专题型~、个案型~
1.民族志型研究:共时性分析方法;民族志就是关于某一民族或族群文化的全面系统的记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记述;
2.专题型研究:主要研究某一种或某一类社会文化现象;分类:大专题/小专题;综合型/单一型;
3.个案型研究:深入对一个具体单位如某一个人、某一家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撰写传记式的民族志。
第八章 学术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原则
1.学术性原则:创新性、开拓性、发展性、学术史;2.现实性原则: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3.可行性原则:社会和经费方面、资料方面;4.特色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
•选题方法
1.通过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情况而发现问题;2.通过读书发现问题;3.通过学术交流;4.发现某观点不成立;5.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6.通过比较;7.探讨有争议的问题;8.掌握新材料而发现新问题;9.开拓新的领域;10.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
•注意问题
1.根据自己的专长;2.大小适中;3.单一主题为好;4.切忌炒冷饭;5.多请教专家;
•课题研究的设计
1.设计原则:合理性、可靠性、科学性;
2.基本要求:认真细致、明确具体;
3.基本内容:研究意义(学术价值和理论与现实意义)、阐述概况(学术史、局限等)、目标和内容(创新之处、重难点)、采用的理论假设模型和方法、完成条件、研究程序和步骤、经费预算和所需设备、参考书目及附录。
第九章 理论与概念的构建
•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即概念或命题、假设、原理构成有逻辑联系的认识体系。
特点:1.理论是概括总结出来系统化的认识体系;2.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3.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
•理论的类型:宏观/微观;假设演绎式/功能性;成熟/未充分验证/未验证;
•理论的功能:认识事物;解释或分析事物;预测;指导;
•概念的含义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
界定方式:认识的本质界定;赋予的自选界定即研究者的自定;
特征:抽象性;概括性;
•理论与概念的区别
•理论的构建
1.基本原则:理论概念的定义必须明确清晰;合乎逻辑原则;理论概念之间互相关联;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上;可验证;
2.程序:范例的选择;为基本概念下定义;确定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变数与指数;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理论的评判;
3.逻辑演绎法;
4.归纳探索法;
5.由果究因探索法;
6.联想探索法;
•理论创新
第十章 假设及其构建
•含义:
hypothesis
就是被证实或证伪之前的理论或观点;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
四要素:初步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是对问题的解答;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经验性命题;
•特征:目的性;假定性;科学性;逻辑性;可证性;
•类型:逻辑性假设/观点性假设;公理性假设/一般性假设;科学的/不科学的;全面/片面;条件式假设/差异式假设/函数式假设;
•功能:反映前期探索成果;引导科研或调研方案的设计;指导资料的收集;
•检验:反证法;
•构建方法:1.相关关系法(正相关/负相关);2.因果关系法(单因果/双因果/多因果;Stephen
Cole;三条件:两变数必须相关联、自变数在受变数变化之前、没有第三个变数);
•人性假设理论
1.“工具人”:认为人在生产或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
2.“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实利人”、“唯利人”;亚当•斯密;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McGregor的X理论;
3.“社会人”:霍桑实验;人不仅仅是关心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还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
4.“自我实现人”:马斯洛;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管理者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为发挥人的智力创造适宜的条件;
5.“复杂人”:艾德加•沙因;超Y理论;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且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遇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强调因人而异,因地、因时制宜;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实现其胜任感;
6.“文化人”:威廉•大内;Z理论;企业共同价值观;
7.“理性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对“经济人”的延续;选择最优;
8.“决策人”:提高效率为中心管理方式→合理决策为中心;
9.“利己利他”假设;
10.“道德人”:亚当•斯密;人性两特征:利他+理性;利他是利己的延伸,他人利益可以根据利益相关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个人利益。
第十一章 范式及其构建
•含义:
Paradigm;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Thomas Kuhn, The Str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范式一般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研究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包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模型;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世界观;
•特征:整体性;公认性;可模仿性;群体性;
•意义: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
•类型:
Margerate Masterman 哲学范式或元范式;社会学范式;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人类学:历时性/共时性;科学/人文学;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
•范式的转换:
原有理论不能解释或不能很好地解释某些例外的社会文化现象,或不能解释新出现的问题,便尝试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取而代之,进而排挤掉原有的范式;
宗教研究范式的转换:
世俗化:宗教是错谬有害的;宗教注定要衰亡;宗教是一个附属现象;宗教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宗教多元对社会是有害的,信仰垄断具有优越性;
市场论:1.理性:宗教选择是理性的选择;2.市场:宗教市场结构(消费者—宗教产品—供给者);3.竞争:宗教产品的竞争;
•中国乡村研究范式
1.葛学溥 Daniel Kulp 《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研究》;
2.费孝通 《江村经济》功能主义;
3.林耀华 《金翼》;
4.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逐级推演:家庭、村庄、村际(市镇);
5.莫里斯•弗里德曼 Maurice Freedman 《东南亚种族关系的社会研究:以英属马来亚为例》;
6.施坚雅 G.William Skinner 集市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将地理学空间概念引入历史学考察中;
7.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内卷化”(involution)/“过密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过密型增长”和“过密型商品化”;“国家—乡绅—村庄”三角解说模式;以乡村经济关系为核心考察乡村结构与社会关系;
8.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文化、权利与国家》国家政权“内卷化”;
•中国宗教研究范式
1.杨庆堃
2.李亦园
第十二章 一般性研究方法
•归纳法&演绎法
1.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求同归纳和求异归纳;
2.演绎法:有一般到个别;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分析法&综合法
1.分析法: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阶段并分别加以考察的方法;类型:矛盾分析、因素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趋势分析;
2.综合法: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的方法;特点:整体性、广阔性、深刻性、多向性;类型:概念的综合、理论模型的综合、体系的综合、次序式综合、交叉式综合;
•比较法&分类法
1.比较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彼此有联系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寻找其共同性(或相似性)与差异性;类型:纵向/横向;历史比较法/类型比较法;单项比较/综合比较;宏观/微观;定性/定量;
2.分类法:在比较基础上进行。
第十三章 特殊性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法
1.民族志:ethnography
狭义:族群简志;是一种小型社会的研究模式,通常以一个村落、部落或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2.阶段:早期业余民族志阶段;专业民族志阶段;
3.特点:整体性(全貌式描述方式;集体形象);以小见大;
4.类型:科学性民族志;解释型~;小说体~;传记体~;
•文化残余分析法
文化残余:Survival;
早期进化学派:近现代一些民族保留的古老信仰、习俗、器具和行为方式是原始时代保留下来的残余形式,是人类社会大多数民族都存在过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说明以往历史阶段曾经存在类似现象的证据和实例;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Cross-Cultural Survey;“泛文化比较研究”;默多克《世界文化大纲》;
下篇 专题研究
第十四章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
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
第十七章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