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心得
(2014-10-17 15:52:51)
标签:
读书 |
分类: 读书分享 |
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心得
源汇区实验小学
一直都知道,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很不扎实的,但却很少研读这方面的书籍,致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立于理论基础而更上一层楼。虽然这次是被鞭策着获得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本书的机会,但还是很认真地读了一部分。我觉得王荣生的思维方式很特别,他思考问题不是从一个逻辑起点进行推演,建立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建立自己的理论突破口,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典型的“博士思维”,我很佩服。我重点读了第三章:层叠蕴涵分析框架运行:课程取向。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这部分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让人通过阅读不仅知晓以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明白今后改革的方向。
一、我们培养的“阅读能力”
原文:我们在培养某一种“阅读能力”,而且也的确培养起了但那种“能力”,却是我们不想要的、学生不必要的、社会不认可的。关于这种情况,北大一位著名的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所接触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拿到小说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老师,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是什么?”那位教授说:捧起一篇小说,不是用自己的心去触摸它、去感受它,而是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往往还是套用某种现成的公式去“概括”所谓的“主题”,“那么这种人已经与文学无缘了”。显然,那种“已经与文学无缘”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中小学阅读教学一直在培养的,大量的事实证明,我们也的确把学生培养起来了,尽管到了大学,文学教师要花十二分的力气将它“通通磨掉”。(P108)
读到这段,我心里的悲哀情绪升腾起来,这就是人们对我们基础语文教师教学的评价,让人心里不得不反思。这种无缘之人,不正是“得益”于中小学长期错误的培养吗?看看我们浩如烟海的中小学语文试卷,就足以获得它在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方面有效功能的证明,甚至,这些试卷还证明了当代语文教学创造的奇迹:学生能凭借意志和单调的智慧,精确无误地回答那些连课文作者都莫明其妙的问题。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所采纳的是语文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备课式的“阅读”取向,学生在学习中采用的是为了去“讲课文”的那种阅读姿态,阅读方式,学生一直被培养的,是围绕着“思考与练习”的“分析课文”的能力。王教授认为至少有50年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把学会语文教师职业性的备课样式和方法的“阅读”,作为事实上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学习中采用的也只能是为了去“讲课文”的那种阅读姿态和阅读方式,学生一直被培养的,也是围绕“思考和练习”的“分析课文”的能力。我想,我们真得有所改变才行。
二、“鉴赏者”和“解读者”
原文:“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是这样诠释的,譬如朱自清的《春》,教材会问: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闹”改成“飞”好不好?为什么?”也就是说,“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所以还要“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原文:所谓“确切把握文章脉络中的语句意义”,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譬如有人说“我们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读者就要依据作者的学理背景(大语境)和文章中的上下文(小语境),去追寻那人所说的“阅读能力”之确切所指—被叫做“阅读能力”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同样,对“切实提高”,学生也应该查问“是什么含义?”也就是说,
“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所以还要“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解读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这两者一对比,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场景:一篇课文的作者在听了一位老师对他所写文章的执教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们把文章分析得太细致了。说真的,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没有想这么多,也没有这么细腻的感受。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强加在了作者和孩子们身上,过度得分析,却忽视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的情感,不得不说,我们真是用尽了心思,却走偏了方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阅读姿态和方式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改变现有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呢?我们知晓“解读者”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吗?这真的是我要不断探求和努力的方向啊。
三、我们该教怎样的阅读和写作?
过去,我们一直将不同样式的听说读写看成是“程度高低”问题,并以“中学生程度”为由,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护。对照国外的情况,我们现在认识到,这是误人了迷途。国外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够做像模像样的研究性阅读、文学分析,写像模像样的研究报告、小论文,而我们的大学生有许多直到毕业,还没学会带研究的阅读(阅读等于记住、考出),也没学会基本的论文规范(论文等于刊物里同话题文章的剪辑)。这不是我们的学生水平低,人家水平高,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教过那种样式的阅读、那种样式的写作。因而我们甚至无权要求学生具备那样的能力。(P131)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的“伪圣化”表现得尤其突出,假大空的内容,再加上辞藻“优美”,笔墨“精彩”的“小文人语调”泛滥,总给人一种中国式的“形式”主义感觉,让人看不到作者的真实心理,更别说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了。每次考试改作文,总是会看到许多篇结构形式一样,中心思想一样,甚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都一样的文章,让我不禁扪心自问:不知一个人练就这样一副笔墨,究竟有啥用?我究竟该如何教孩子写文章?
所幸,我们的教学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在取别人之长,并延续自己的优势,寻找更适合我们孩子的培养目标。固然,我们会批判一些现象,但我们也需要坚守、反思和改变,只要我们多多去了解孩子,多多去研读教材,多多去学习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我们的方向就不会偏差太大。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在自己的三尺舞台上,做好引领者的工作,为成就孩子们的未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