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巧”投放

(2014-12-17 09:29:12)
分类: 办园特色

摘要: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材料。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科学地选择、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激发幼儿创造潜能?

一、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

(一)选择的原则

我们选择材料要本着勤俭节约、废物利用、低碳环保的原则。我们尽可能挖掘并利用一些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来开展区域活动。比如:具有本土特色的玉米轴、玉米皮、芦苇、稻草、种子;也有石子、树叶、细沙、泥土等都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就更多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一切可为我们所用,如鞋盒、奶罐、可比克盒子可以投放到建构区,供幼儿进行搭建活动。旧书纸可以做成拼图、小棒用于益智区。废旧的服饰可投放在美工区进行拓印活动也可放入表演区供幼儿表演等。这样既环保还能节约资源也充分体现勤俭节约、废物利用、低碳环保的原则。

但无论选择什么材料都应该围绕每个主题活动的目标而预设活动,预设材料的玩法。比如泥巴这一材料在《秋天的果实 》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用泥巴制作各种水果和蔬菜,《在马路上》主题活动中可以用泥巴制作各种车或在泥片上印各种车的标志等,做到材料的使用与主题相融合。

(二)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区域活动材料“巧”投放

(一)材料投放应具有目的性 

教师投放材料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根据主题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比如小班主题“香喷喷甜蜜蜜”,生活区创设了包糖果的活动,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包、团、拧等生活技能。教师就应明确引发幼儿团的材料有哪些(皱纹纸、报纸、橡皮泥、面等),引发幼儿包的材料有哪些(各种糖纸、报纸、皱纹纸、小布)等等。总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材料,幼儿通过与这些材料互动既发展了能力,又完成了教育目标。

(二)材料投放应具有丰富性

种类多样:同一活动内容材料要多种多样。结合“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在美工区创设了制作菊花活动。我们可以提供不用种类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省编教材上以纸杯剪菊花;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提供橘子皮撕、剪菊花;毛线粘菊花;卡纸剪、卷、粘菊花;玉米粒摆菊花;玉米皮撕菊花等多种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形式多样:同一区域活动材料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在美工区投放不同形式的材料可以开展多种美工活动。以“多彩的秋天”为主题,除了制作菊花(手工活动),还可以投放各种树叶、小服饰、玉米轴拓印秋天的景色(拓印活动),也可以用橡皮泥、泥巴制作秋天的水果蔬菜(泥塑活动),用各种碎步、果壳、玉米皮粘贴秋景(粘贴活动),用彩笔画秋景(绘画活动),蜡刻画刻出秋景等各种形式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形式的材料来感受表现秋天的美。

功能多样:就是一物多玩,一种材料多种用途。落叶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可以投放在各个区域使用。美工区树叶可以用来进行树叶拓印、树叶粘贴;科学区树叶可以用来认知各种树叶,观察叶脉;益智区把树叶亚膜可供幼儿排序、点数、分类等活动;表演区给幼儿提供树叶让幼儿当装饰物(头饰手链),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一物多玩的原则。

(三)材料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因为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为使每位幼儿都能在区域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应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这样也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一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相同活动内容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小班生活区投放了各种布制水果,来练习幼儿各种生活技能。教师可以在材料的制作上体现三个层次:有用子母扣进行撕拉的水果(易)、可以用扣子进行扣水果(中),还可以用线系水果(难)。这样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益智区:根据秋天的主题投放了各种秋景拼图,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拼图,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数量多一些、拼接口不规则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数量较少,拼接口较整齐的拼图。还有体育活动“消灭害虫”。教师的做法:在高度相同的一条线上挂了大小相同的许多害虫图片,幼儿站在离图片2米处投掷害虫图片,练习投掷技能。此活动怎样整改更能体现层次性:高度不同、图片大小不同、投掷者里图片的远近,都可以变化难易程度,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不同年龄段材料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教师在设置区角活动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投放材料,使区角材料的教育功能与幼儿的发展目标相对应。

以“娃娃家”为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玩具的需求是形状选择,目的性不强。因此教师要提供能引起幼儿对生活回忆的成品玩具,要提供小床、篮子、桶、碗、杯子、勺;体积大的软布动物和娃娃等逼真性要求较高的材料。小班在材料种类上不能太多,材料数量也不易太多,但相同品种的物品数量要充足。

到了中班, 教师需不断在幼儿熟悉的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如放上电话,放上小阳伞,提供一些便于幼儿再创造的半成品材料,如皱纹纸、纸盒、颗粒状的材料等,也可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到了大班,在半成品的数量、品种上都要有所增加。为了进一步发挥幼儿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多提供一点半成品材料、废旧物品及建构材料,如蛋糕底盘、白纸、蜡光纸、皱纹纸、纱巾、小方布、各类纸盒等,便于幼儿再创造。

总之:有层次性的材料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

(四)材料投放应具有探究性

投放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能否支持幼儿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而那些现成的高结构化的玩具材料,只能给孩子认知或美的感受,没有给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比如操作区种子分离活动,教师在消过毒的废旧可乐瓶中装了玉米、豆子、和小米,让幼儿把他们分离开。为增加探索性,教师分别在可乐瓶的三个面扎了大小不同的孔,让幼儿探索怎样分离才又快又准确。一开始幼儿全部在大孔里倒出来,孩子又装进去,研究怎样分离才更快,幼儿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中得知按小—中—大的顺序,才能快速把种子分离开。

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材料才能真正的引起幼儿的兴趣,使活动具有持久性,也才能起到发展幼儿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作用。

(五)材料投放的数量应具有适宜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数量要适宜,这个度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内容而定。

数量多:比如在中班生活操作区教师投放了一鞋盒玉米、豆子让幼儿练习用筷子夹。孩子刚开始可能很高兴,可是夹着夹着就会发现材料太多了,什么时候能夹完,因为材料数量多孩子看不到希望得不到成功体验。

数量少:我们还经常看到建构区幼儿发生争执玩具的现象,因为许多孩子对建构活动很感兴趣,所以建构区里的孩子基本能做到满区。教师觉得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建构材料,但还会出现孩子没把自己想象的实物搭建完,材料就用空了。因为材料数量少孩子没完成目标得不到成功体验。

材料多杂:虽然活动区材料应是丰富多彩的,但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因为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花了眼。因为材料多杂,孩子玩的分心,收获太少。

可见,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孩子活动的质量和兴趣。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给孩子提供适量的活动材料。

(六)材料投放应具有动态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主题教育目标和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于材料的动态性我们做到:能重复利用的材料,做到玩法用法创新化;不感兴趣的材料整改补充化;平行班的材料共享化(在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幼儿的活动服务)。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既做到动态化,还要做到对上一个主题活动材料的留存,和下一个主题活动材料的预设,让材料能够在不同主题区域活动中重复利用,不断更新!

(七)材料投放应具有开放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如同教学提问一样,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材料的封闭式投放即教师对材料附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以便达成教师预期的目标,这种材料可称为高结构化的材料。比如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活动,教师花了很大精力设计了各种精致的小动物形象,上面标上数字,让幼儿进行按数取物的活动。这些高结构的作业性材料,虽然直接指向目标,但只能引发幼儿被动学习和枯燥练习,一旦完成任务,幼儿就没有兴趣。而开放式投放,指的是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需要对材料的具体玩法进行设计,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实际玩法会因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如教师在娃娃家活动区投放了各种绳子、纸板箱、瓶瓶灌灌等,一个废旧的纸板箱,幼儿有时把它作为山洞,有时把它作为小房子,有时用来躲猫猫,有时用来当隔板……,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材料的各种玩法。

可见,对材料进行开放式投放,将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控制材料;而对材料进行封闭式投放,将诱导幼儿个别化的作业活动,材料控制幼儿。

三、材料投放后的持续跟进

大量的材料投放到区域后,教师们看到幼儿的操作,往往很有满足感,不再关心后续还需做什么。

事实上,幼儿进入区域后,常常会改变材料的预设或通常玩法。如何让教师深入理解和呈现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的互动价值?

首先要做观察记录分析。在材料投放后,教师应持续关注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度、玩法、持续时间、与同伴的互动,并探究什么时候投放更适合、是否能反复投放、还可以增加哪些游戏功能等等。

观察分析之后就会发现,材料在游戏中能发挥的作用及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材料还有更多可以改变、改进的空间。

完善整改:根据分析对材料进行二次完善,主要是细节调整、玩法拓展等方面。如种子分离活动的材料,一开始教师做了三个大小不同的漏斗,让幼儿把掺在一起的三种种子(玉米、豆子、小米)分离开。观察发现孩子一开始很感兴趣,但慢慢地就不玩了。分析原因,投放的材料探索性差。不管孩子用哪一个漏斗,总有一种种子漏下来,只要三个漏斗都用一遍,种子就能分离开。对此,教师进行了整改,一是材料的探索性,在同一个瓶子里装满三种种子,并扎了三个不同的孔,让幼儿探索,怎样分离又快又准确;二是改进了玩法,由一个人玩变成两个人一起比赛。整改后的材料,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了活动的探究性,充分发挥了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教育价值。

可见,材料投放后教师的持续跟进多么重要,教师通过观察、分析、整改,能更好的保证幼儿操作的时间适度、难度适当,使区域材料真正为幼儿喜欢并促进幼儿成长,充分体现了区域活动材料对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价值所在!

总之:对于区域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我们会随着主题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地尝试、摸索、改进、总结出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给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真正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园课程指导》

[2]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纲要》解读

[3]福建教育出版社《地道:中国幼教厚德载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