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守,毋相忘 读《长毋相忘》
(2014-10-16 14:36:31)
标签:
情感 |
的确,人生于世,需要的是心灵的依归。也就是说人是很需要一种牵挂的,并且需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就像农家牵挂田野,牧马人牵挂草原那般浑然一体。精神的牵挂又不能太宽泛,宽泛了如空间里的汪洋不知所如,生命就总是无谓地消失在岁月的尘烟里,这就意味着有一些人将无法回到精神的故乡。
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从职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不可谓不富足,却没有精神上的依恋,那种办公室里职业的情绪,赶走了高雅爱好的栖息,现在他们大半通过回忆来掩饰深深的失落,年老的生命河床,已不可能积贮多少祈盼。在伤感有许多机敏的本能丢弃后,现在需要重新捡拾,橐橐的足音已经迟缓无力了。
传经布道,是孔子的依归,他年青时虽然穷困潦倒,但却不改执著,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时依旧不改初衷。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孔庙上空的光环,歆羡万分,却看不到孔子当年的持守,他的生命在季节中跋涉,他的信念超越了四季,终于进入永恒。
书法,是朱以撒先生的依归。世俗的喧嚣与华丽,总如绚烂的烟花,短暂地绽放后,终归于无形,唯留青烟渺渺,让人怅惘许久。唯有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安静得以长久。
书法之余他也写字,他认为写字应该就是一件很有兴致才能产生的事物。不以成名为目的,而以遣兴自适为怀。有兴致时,就提笔写一点,没有兴致时,就做些与写字有关的事情,比如阅读、比如旅游。书海何其广阔,像黑夜弥散开来,像潮汐起落的绵长呼吸,纵使一个人一辈子出版一千部书,也是瞬间就被淹没。写字,或者出书,有时就是一种机缘,碰上了,或者一直碰不上。就像春天来了,有的树开花了,有的则一直沉默。顺其自然,我们看到了正常的生长状态。是大自然的春天,是世象万千的自然。兴趣来源于爱好,爱好脱离了功名,这才是为人为文的目的。所以,他的书,是开在世俗世界之外的百合花,古典,清纯,雅致,从《古典幽梦》,到《俯仰之间》,到《纸上思量》。无不透着诗意,透着理性,透着哲性。
三十岁之后,也许能算是慢慢进入中年,一个人进入中年以后,有不少方面就相应地确定了,比如说现在的我再不会像前几年那般热心于考试,不会再想着跳槽换一份工作,也不会梦想着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渐入轨道的生活也使我没有旁骛过多的念头。只是想做好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抚养好孩子,孝顺好父母,看一些特别喜欢的书,其中就包括朱老师的书。特别是心态迥异于青年时期,敛约不断地增强,外张渐渐地淡去。于是,在书海,我才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有句话说,不管怎么绕,一生中该碰到的总会遇到,那人或那书,现在,我真的遇到了先生的书,分三次,从三家淘书网上购得,这,也是一种缘分。
朱以撒说,每到周末,他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盒、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到老师家去,趁早学门手艺,只是,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而他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终有一天,你一直走到一个成熟的果园,那么,你随时可以采摘了,这才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这也让我茅塞顿开,我的孩子才五岁,我曾经也想着如何让他早日成材,是朱先生的一席话,让我明白怎样去做才是真正的培养孩子。点点滴滴潜移默化。这个词需要我用心才能体会。
这个世界,热闹的场面总是易于飘散,惟有深层的潜流平淡可以持恒,我们何不尝试一种独自前行的方式呢?可以没有观众,也可以缺少同行者,(当然有同行者更好,但是万事不能强求,一切以顺其自然为好。)藉此享受独行的乐趣,倾听生命的柔软穿过时光钟摆缝隙的愉悦。春看花,冬赏雪,平常人差的,总是那一份心境。先生是怎样的人?我固执地认为,他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人的村庄。思想深刻之人注定是曲高之人,孤独之人。而他恰恰喜欢置于边缘状态,做一个边缘人,不屑于进入中心。所谓中心,我以为,也就脱离不了从众与“主流”的危险。
宋词很好,宋词里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却更好,这真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是绚烂之极而复归的平淡之光。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宦海沉浮,官场倾轧,只能销蚀人的智慧和才华,就算换来些许官职,也是以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由显而隐,由闹而寂,由俗而雅,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愈发坚韧起来,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无人管束中的一点一画、一诗一文,无不具有了自娱体验的趣味。想起李白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实,他也是仕途遇挫后才悟出了这个道理。
我们总有不少这样的感觉,一首歌,一句格言,一本书,一张旧照片,都可以使风干的记忆再度复活,过去了的日子在心中反复呈现,甚至于显出了超于往日的美学意义,我们也常常估摸不出历史、昨天与自己的距离,只是眼见得窗外一会儿红了樱桃,一会儿绿了芭蕉后,心境才渐渐被抚平和磨洗,世象迭变,万事如麻,每每令人不胜其烦,想起流失于繁缛琐屑中的生命,能不怅然?
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化为渴望,简单的生活程序使人明快,简洁的生活内容使人睿智。如朱先生一样,常将冷眼看时尚,平心静气对新潮,会让自己过得简单,过得自如。
一生之中,总要有一份长久的坚守。
我们选择了与书作伴,唯有长相守,毋相忘。
前一篇:平淡的美——读温亚军《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