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只饼里见苍凉----读张爱玲的《草炉饼》

(2014-10-15 12:13:17)
标签:

情感

    上世纪90年代初,张爱玲先生在高楼上遥遥听到漫长的叫卖草炉饼的呼声,特地写了篇散文。发表后,被誉为当代饮食文化的精美小品。
  今日我有幸读到,深感爱玲的敏感与怜悯精神。你看她细腻婉转的心思,在公寓楼上不忘体恤卖饼的人:“就那么一只篮子,怎么够卖,一天叫到晚??难道就做一篮子饼,小本生意小到这样,真是袖珍本了。还是瘦弱得只拿得动一只篮子,卖完了再回去拿?那总是住得近。这里全是住宅区紧接着通衢大道,也没有棚户。其实地段好,而由他一个人独占,想必也要走门路,警察方面塞点钱。不像是个乡下人为了现在乡下有日本兵与和平军,无法存活才上城来,一天卖一篮子饼,聊胜于无的营生。这些我都是此刻写到这里才想起来的,当时只觉得有点骇然。”
  还有一点,在爱玲印象中,草炉饼它似乎不像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因为他的主顾不是沿街住户,而是路过的人力车三轮车夫,拉塌车的,骑脚踏车送货的,以及各种小贩,可以拿在手里走着吃,最便当的便当。而且爱玲认为,“战后这种草炉饼就绝迹了,似乎战时的苦日子一过去,就没人吃了。”
  其实小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吃草炉饼,不过不是贫民化的,而是平民化的,甚至于还是改善伙食的好东西,一般早上只有光粥,要是家里来亲戚了,才会去镇上的烧饼店买几只烧饼回来。那时候,农村还非常地流行买烧饼送给做月子的产妇,据说吃了很养身体,一般是100只。我姐姐做月子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的烧饼,姐姐天天吃已经吃腻了,母亲就把它们切了晒干后,放在锅里煮给我们吃,加点糖。软,香,糯,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做草炉饼的逐渐少了,改成了炭炉饼,因为堆草要占地方,城里是没有这多余的地方的,我们知道的正宗的一家是在泰州老街上,还是有一次我们听人介绍慕名而去的。我的老师邹红特别地喜欢,那次已临近吃晚饭了,她还是一口气吃了两个,临走前还买了二十只带回南京。
   草炉饼的历史应该很早,《梦溪笔谈》里就有了记载:炉丈八十,人入炉中,左右贴之,味香全美,乃为人间上品。
  听说制作草炉饼是一项非常忙碌、辛苦的工作。无论严寒酷暑,贴饼师傅总是头戴布帽,赤膊上阵,长年在高温的炉中钻进钻出的工作,要忍得酷热、耐得辛劳,没有一点敬业的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烧饼制作前,先用草将炉膛烧红,烈火熊熊,热气逼人。眼看炉膛温度已高,便用铁叉将未燃尽的草横置于炉膛内,将火苗闷熄,用干净的棉布沾上清水将膛内清洁一遍。接着迅速地抓起饼坯,一律芝麻朝下托在掌心,两只手左右开弓,连头带臂钻进炉膛,将饼坯从里到外有顺序的贴上,从左右两侧一直贴到顶端。不一会工夫,炉膛内已贴满饼坯。师傅来不及片刻歇息,稍微擦把汗,将手用凉水浸湿一下,用铁叉拔开草灰,挑动草烬轻轻地上下左右掀动,顿时火焰腾起,温度陡升,火候掌握的是否恰当十分重要,不消片刻,饼坯渐渐鼓起由薄变厚,饼面开始变得焦黄。芝麻香味随着火焰一阵阵地冲出炉膛。于是再用铁叉拔灰,将火头压住,师傅一手持长柄小铁铲,一手执大铁丝网兜,将满炉烧饼铲进网内。
  刚出炉的草炉烧饼黄黄的,厚厚的,好似煮熟了的螃蟹壳。草炉饼含油较少,乘热吃十分的香脆,嚼上一口,纯正的麦香让人齿颊留香。因是用传统的老酵进行发酵,入口绵甜爽口,有点似俗称“老虎爪子”的六角京江脐。文人赞曰:金顶铜底玉镶边,绵甜爽口草炉饼。
  泰州草炉烧饼有椒盐、糖、萝卜丝三种口味。这么些年过去了,这种具有鲜明乡村特点的民间美食,处处显得恬淡自然,朴实美味,正顺应了当今人们对饮食返璞归真的追求。如今我们再吃到草炉饼的时候,已经不像爱玲那般有顾忌是不是贫民化的食品了,而是最健康养生的食品。社会在进步,生活越来越好,爱玲如生在现世,一定会少了一份苍凉更多了一份热爱。
  我爱爱玲的作品,因为她在描述俗世生活的背后,总为人物建造一个苍凉、虚无的人生背景,她的写作观里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她说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她对俗世生活的热爱,但只理解了热爱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她的作品,每每读完了还会令人想到另一句话,“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她一方面追求眼前的俗世生活的幸福,另一方面又觉得只要看远一点,人生不过是悲凉而已,她总是将精细的俗世生活图景与苍凉、虚无的人生观结合在一起,这就产生了很大的纵深感和巨大的心灵空间。比如说这篇《草炉饼》,我们一方面读到的是她对生活的热爱,更多的却还是对战时生活苍凉的回忆,那似乎是有点可怜的叫卖草炉饼的呼声,在爱玲的眼里,是那个时代的“上海之音”,而周璇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嘈音,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她和姑姑讨论草炉饼的时候,“现在好些人都吃。”姑姑幽幽地说,若有所思。思之为何?战时生活越来越差,她们也几沦落到要吃贫民化的食品了。“姑姑有一天终于买了一块,有点不耐烦地半恼半笑地咕噜一声:哪,炒炉饼。”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有细密严实的物质外壳,有灵魂的叙事,心灵的呢喃,性情的流露,怜悯的情怀,爱玲先生为我们带来了理想中的好文字,——一只饼里见苍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