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鐘姓”、“锺姓”和“钟姓”

(2014-10-28 08:43:51)
标签:

文化

“鐘”、“锺”和“钟”这三个字都读zhōng1956年实行简化汉字后,前两者都简化为“钟”字了。这样以来,原本姓“金”加“童”“鐘”的和姓“锺”的两姓人家都姓了“钟”,这为我国姓氏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混乱。

“鐘”和“锺”两姓氏的源流是不一样的。先说“鐘”姓: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一种官名“鐘,掌击奏乐,大约就是编鐘。近几十年来,有数量较多的出土,尤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那套编鐘最为著名。清代张澍《姓氏寻源》认为“鐘“当是以官为氏”,即周朝宫庭乐官师后代。据《湖南蓝山氏族谱》载,居住在湖南蓝山一带的姓人,祖先原是周朝负责吕乐器的乐师。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种负责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鐘。担任师的人,多为周王室的王族成员来充当,其职位因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到春秋时,周朝礼乐渐废,师之家失去了世代承袭的职位,于是师之后代陆续到其他诸国谋生。有的在各诸国仍以师身份出现在王室宫庭,为诸和卿大夫奏乐,有的为标明自己原有的身份,便以“鐘”为姓。如楚国的仪,他的家族就是一个世代相袭的乐官之家,其后世子期与俞伯牙演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至今在武汉还有他们当年一个演奏,一个醉心于琴声中的“琴台”的故址

那个鐘,在我国文化史上还留下一个“楚囚对泣”成语,《汉语成语辞典》和《汉语成语大辞典》等成语工具书中均予收录。鐘仪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王粲在《登楼赋》中对鐘仪大加赞赏。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中,还把“鐘仪琴”与汉代著名的爱国者苏武的“苏武节”相提并论:“鐘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鐘仪那种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深切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操的深情赞颂。

那么,另一个“锺”姓的源流呢?这个“锺”字,在古代,是度量衡中的量器也就是容器的一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大国,度量衡也较为规范,其容器分为豆、区、釜、钟四种4豆等于1区,4区等于1釜,10釜等于1锺。一锺有多大?说法不一,若以谷物的称量计算,1锺约等于420市斤。这仅是说法的一种,但肯定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容器。后来锺又成比“尊”要大的盛酒器。

后来怎么就有人以此为姓了?这要从“锺离”说起,周代时,伯益的后人有封国,名叫“锺国(在今安徽省临淮关一带,明朝改称凤阳县),春秋时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离氏。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这个时期锺离氏出了个大将叫锺离昧,效力于项羽。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河南省鹿邑县境)败死,刘邦称帝,楚汉战争结束。钟离昧无奈,投奔到旧友、刘邦的大将韩信帐下。不久被汉王刘邦知道,刘邦曾是钟离昧手下败将,耿耿于怀,十分痛恨钟离昧,汉谋士陈平献计,伪游云梦。韩信得知信息,心中十分恐惧,想去见刘邦,又怕被捉。有人告诉韩信,刘邦假游云梦,意在捕捉躲藏在你府中的钟离昧。只要你把钟离昧交出去,不就没有你的事了吗?
   韩信果然召钟离昧事,钟离昧十分遗憾地说:“看来你也不是一个有情有义靠得住的人啊!”说完拔刀自刭。当韩信将其首级,带往陈(今河南省淮阳与安徽亳县一带)见刘邦时,刘邦以韩信意存反汉,命人把韩信抓起来载于后车,“械送洛阳”,后被吕后秘密处死。

锺离昧的次子叫锺离接,生于公元前223年,曾作颍川郡长社(即今长葛市)令。因恐刘邦迫害,便逃到曾当过县令的长社的朋友家避难,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人称“锺接”。锺接卒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寿九十一岁。锺接成为锺氏“接系”的始祖。后来的楷书鼻祖、魏太傅锺繇是他的九世孙,锺氏“接系”累世高官显宦者数不胜数,成为颍川望族。

这里所以称锺接为锺氏“接系”始祖,因为这个锺氏还有另一支叫做“烈系”的始祖。

烈系源于宋国。公元前286年,齐国联合楚、魏伐宋,杀了宋君,灭了宋国。宋国国君偃的弟弟公子烈,为避难逃到许地,就是现在的许昌县和长葛市交界的石象乡一带。他为什么会逃到许地?因为公子烈曾在许县任过令,熟悉这个地方。又因他在宋国时,曾受封于锺离,为锺大夫,所以改姓锺。他比锺接姓锺要早上85年,因此,锺烈便成了中国姓这个“锺”姓的第一人。锺烈定居许地以后,至东汉光武帝时烈系锺姓成为望族,一族中有25人受到光武帝封赏,其中,锺桂并被封为佐卫大将军。

据专家考证,“烈系”和“接系”原本同出一源,他们的“血缘鼻祖”乃公元前681年前后时期宋桓公御说(读yuè。御说的次子兹甫为襄公,传至锺烈。三子遨出使晋国,落地生根。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为三郄所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代子孙几经宦海浮沉,因羞于伯嚭()在吴国祸国殃民,臭名昭著,其子只好回到祖居地——锺,改姓了锺离。伯嚭为锺氏大系52世,锺离昧为大系58世,锺接为大系59世,作为“接系”,锺接当然是“接系”一世祖了。

历史竟然这样巧妙安排,使锺氏的“烈系”和“接系”都在颍川郡的长社——今长葛市汇萃,以至现在海内外的锺氏都以“颍川”为郡望。

自实行简化汉字以来,湖南省蓝山的“鐘”氏和颍川长社原本不相干的“锺”氏成了一家,统统姓了“钟”。这在当初确定将“鐘”、“锺”两字都简化为“钟”字时,专家学者们是否想到了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