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实践研究——以《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导入片段为例
(2019-03-24 16:31:46)石嘴山市胜利学校徐玉林老师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 一文中提到:“教师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用估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体验估算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段话引起我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自己创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感受估算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与意义。
例如:我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执教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一课,同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却不同,下面我分别截取两位老师的教学导入片段进行对比说明:
引入阶段——为何要学习新知?
实录对比:
第一位老师:
师: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图书馆藏书情况(课件出示我校图书馆),我想大家介绍一下我校图书馆藏书数据:单位:本
文学名著类 |
科技类 |
教师教辅类 |
教育类 |
历史类 |
综合类 |
1892 |
2008 |
596 |
1596 |
3100 |
5120 |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前边刚学写的近似数表示这些数据吗?
生1:文学名著类大约1900本。
生2:科技类大约2000本。
生3:教师教辅类大约600本。
生4:教育类大约1600本。
生5:历史类大约3000余本。
生6:综合类大约5000本。
师:看来大家对前边学习的近似数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
第二位老师:
师:红红和妈妈去超市选了以下几种商品(屏幕出示商品的价格:58元、13元、88元),请大家帮助算一下,带200元钱够不够?
生1:58+13+88=159(元) 159<200
生2:58大约是60
生:第二位同学的方法好,因为问题问“带200元钱够不够?”,不用算出实际结果,估计一下就行了。
师:你的“估计”这个词用的真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或不用准确的算出结果,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板书课题。
研究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只需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然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纯估算教学内容,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不多,因此,遇到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准确计算。第二位老师在导入部分,为学生创设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用估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体验,感受估算价值,也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两个问题情境的对比分析:
|
问题 |
背景素材特征 |
语境干扰程度 |
任务为新知铺垫程度 |
第一位 老师 |
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前边刚学写的近似数表示这些数据吗? |
问题素材来自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 |
数学特征明显,问题情境和数学融合度一般。 |
知识复习了近似数,为新知估算内容学习铺垫程度一般。 |
第二位老师 |
红红和妈妈去超市选了以下几种商品(屏幕出示商品的价格:58元、13元、88元),请大家帮助算一下,带200元钱够不够? |
问题素材来自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 |
数学特征明显,问题情境和数学融合度较高。 |
使学生明确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只需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为新知估算内容学习铺垫程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