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东方未明》

(2022-09-24 17:02:55)
《东方未明》是《诗经》齐风中的一首,全诗三章共十二句,较短,看上去较简单,但历代注家分歧不少。《序》认为是刺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毛传》与朱熹的《诗集传》都持这种看法,但对诗中的一些具体句子的解读也有不同。清代姚际恒不认同《毛传》与朱熹的看法,对本诗的第三章直接说“难详”,现代有人认为是一妇女写身为小官吏的丈夫。先看这首诗: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京未明,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大多数注家认为,诗中最关键的是最后两句,朝廷不能按时办公,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弄得人无所适从。也就是所谓的号令不时。
第一章与第二章的解释,各家分歧不大。大意是:天还没亮,臣下急忙忙赶着上朝,甚至把衣裳都穿倒了,可是还是迟了,君上派人来催了。稍为不同之处,有人认为是君主的命令,才让臣下手忙脚乱,穿倒了衣裳。
难点在第三段,有人认为一句“折柳樊圃”凭空而来,不伦不类,很费解。尽管对整首诗的理解,《毛传》和朱熹大体相同,但对第三章头二句的解释也不同。折柳樊圃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意用柳枝扎篱笆,这一点两家无异议,但《毛传》认为,这样的柳枝篱笆是没用的,后一句的”瞿瞿“二字为失守的样子,而”狂夫“指的是朝廷中负责报而时的小官。而朱熹认为,柳枝扎的篱笆虽然不牢固,但它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视,狂夫见了也会因惊惧止步。”瞿瞿“是惊顾之貌。反兴昼夜之界限本很清楚,但朝廷却分不清。
而认为是妇人写丈夫的,认为”狂夫“就是妇人的丈夫,折柳的也是她的丈夫,扎篱笆是为了防范妇人,所以被妇人嘲笑为狂夫。 孰是孰非且不去管它,反正古人也说了:《诗》无达诂。 但读到折柳樊圃一句,不觉想到一件可笑可怖的事,就在几天前,就在我家旁边的小区里。小区的栅栏可不是柳枝哟,是铁栏杆,顶端尖如矛,栅栏有两米多高,尖如矛的部分长约一尺,小区内某妇人,不知什么原因,半夜三更的,突然想做跨栏运动,不知她以前有没有成功跨越过,反正这次是搞砸了。爬是爬上去了,但在跨栏的时候,出现了可怕的失误,从发出来的照片上看,她是一屁股把栅栏顶上那尖如矛的部分,几乎全坐进了自己的身体里,惊动了多个部门,来了几辆车,119负责把那一段栅栏锯断,120负责连人带铁送进医院。消息首先从医院的聊天记录里流出来,然后就有了那坐在栅栏顶上的照片,马上就有一老乡出来确认,这事就发生在她们小区,白天还去看过被锯掉一段的栅栏,以及还没有被清理的血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波澜
后一篇:惊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