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想隐藏什么

(2022-07-28 11:04:51)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有上等才智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努力去实行;中等才智的人,听了“道”的理论会将信将疑;下等才智之人,听了“道”的理论定会哈哈大笑。不被愚蠢的人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老子所说的“道”,比较玄妙,能配得老子“上士”这一称呼的人,从古至今有多少?可能是多乎哉?不多也。

我们不说这么高深的“道”,只就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道理讲,其实情况也大致如此。

只要是人,难免犯错,甚至偶尔会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聪明人犯错之后,怎有人从旁边轻轻一点,会马上醒悟过来,而才智一般的人,就须要听人详详细细地解说一番后才能明白,而最愚蠢的人,就算你掰开揉碎了讲,他还是不会明白,还是固守己见。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无须“移”,下愚不能“移”。

关于我们大树园槽门前的四对(八块)石板夹,我专门写过一篇考证的短文,从园内历史,人物传说,石板夹的构造及型状,以及石板夹所处的位置,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这四对石夹板是旗杆夹,而不是什么下马石或者什么栓马石。已经说过的,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在这里只补充两条证据,一条出自是《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第五章有一处关于“出贡”竖旗杆的描写,以及对“出贡竖旗杆”的注释。从这段描写和注释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清朝,不仅进士与举人可以在自家祠堂或家门前竖旗杆,贡生和监生等有功名的人,也是可以在祠堂或家门前竖立旗杆的。而尼山公的四个儿子,正是监生。完全有竖旗杆的资格。

另一条是现存于广州市某姓祠堂前的刁斗旗杆。这家人的祖先官至一品,旗杆自然很高,但看那对固定刁斗旗杆的旗杆夹,我们是不是觉得眼熟,其型状与我们大树门前的石板夹是不是相似?

[图片]

到底想隐藏什么

[图片]

到底想隐藏什么

[图片]

到底想隐藏什么

到底想隐藏什么

来看一下五修谱里对我们大树园的记载

[图片]

到底想隐藏什么

这里面的错误不是一条两条,既然前面已说到四对(八块)旗杆石,那就从这里说起吧,文中说是“栓马桩四个”,是“栓马桩”还是旗杆夹,前面已说得够多了,这里就不再说了,只说那“四个”,数词量词就不匹配,要说“四”,后面得用“对”,要说“个”(块),前面就得用“八”,那“四对(八块)”旗杆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还全部在,也就是说现在五十上下的人都见过(其中难免有人可能记不起了),我本人就清楚地记得。六十以上的人就应该全都一清二楚,更别说七老八十的人了,所以,园中清楚这一事实的人,现在还有大把人在,年青人可以去问问自家父兄。

这四对(八块)旗杆夹,有“两对(四块)”毁于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另外那“两对(四块),园中二十多岁的人都应该记得,这里就不多说。

用“四个”这么模糊的表述,很容易让那些二十多岁的年青误解,认为文中所说的“四个”,就是他们见到那“四个(两对)”。这样表述,是用词不当?还是煞费苦心,有意要掩盖点什么呢?

再说“大树园”的建造者,说大树园是汉林公所建,虽然没错,但不全面,事实上“大树园”的许多主要建筑是汉林公之子以文公所建,而文中提到的“步美宣城”这块匾,就是以文公的,是当时的湘乡知县所赠。一修谱中的《以文公传》里有明确记载。

说起大树园中的匾,文中提到了已经丢失的那块,说五十年代某时期还在。那时候当然还在,但不精准,因为六十年代初还在。知道这一点人,大树园里也还大有人在。

除了上面那两块匾之外,其实还有一块匾,而且现在保存完好,这就是我高祖母的“旌表节孝”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伯父冒着风险才把这块匾保存下来。在八十年代中期重新悬挂于原处,大树园正门之上(偏左),这块匾为当时官方所赠,从“奉旨”两字可以看出。不知为何,文中却隐而不提。如果说是因为那个“节孝”已不合现在的潮流,但“现在”是由“过去”延续而来,我们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记录历史。没有人会认为要回到过去。

现在并没有人要抱着那个时代的“节孝”不放,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家族的一段伤心往事,我高祖去世时,才三十出头,我曾祖和曾伯祖都还是几岁大的孩童,高祖母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抚育成人。而兄弟两人成年之后,为母亲请下这个“旌表节孝”匾,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崇敬,想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

[图片]

到底想隐藏什么

现代的壮士英雄,高喊的是“惩恶扬善”,儒家经典《中庸》教育大家要“隐恶扬善。”“扬善”是一致的,“惩恶”与“隐恶”也来必完全相反。据说孔夫子作《春秋》,就可以使乱臣贼子惧。说明并不是对所有的“恶”,他都会“隐”。有时不仅不隐,对一些内心阴险,还会把他们隐藏于心的隐恶特意揭露出来,昭告于世,帮助世人认识这些人的丑恶嘴脸,这就是有名的“诛心”。

如果“隐恶扬善”完全变成了“纵恶隐善”,那就只能使仁人孝子哭,而使奸人贼子笑了。

现在不搞“诛心之论”,只就事论事,上面那则介绍大树园的短文,可以说完全暴露了作者在知识这的欠缺、见识的浅薄,以及作事的极其不负责任,至于其用心何在,就只好说“不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