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由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在有些人(包括我自己)那里似乎成为了一个秘密。
这是件小事,但说起来,时间似乎又跨越了好几年。应该是上世纪八几年吧,有一天去县城玩,那时候的乡下人上县城也还是件希罕事,一年之中也去不了两回的。这么难得的机会,自然不会忘了去新华书店转了一下。
那时候,小县城里的新华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买书的顾客只能站在齐腰高的柜台外面挑书。柜台是用玻璃嵌的,里面摆的大都是连环画、画册以及字帖之类的书。柜台往里约二、三尺远的地方,是靠墙而立的高高的书架,象小说、历史、文艺之类的比较厚的书,都一层层地摆放在书架上,所谓到书店看书,就是站在柜台外面,睁大眼睛使劲地往里面瞧,瞧那些书架上有没有自己一直想要买的书,如果有,就叫店员把书取下来,把书放在柜台上翻看一下,检查一下有没有质量问题,然后付款。当然,有时候,也临时起意,因书的名字或书的封面突然引发了兴趣,也叫店里的人把书取下来,放在柜台上翻翻内容,买还是不买,考虑的时间不容太长,象这种情况,最后会买下的机率一般很小,至少就我个人来说是这样。
那个时候,我去书店,一般是看小说或者连环画。那一天不知为什么,突然对一本文艺评论产生了兴趣。指着那本书叫店里的拿了过来,打开书一翻,刚好翻到一篇评论周氏兄弟在新文学史上地位的文章,作者是谁,大概当时就没记住。但走马观花地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觉,现在似乎还记忆犹新,当时毫无来由地生出一个想当然的念头: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不是大陆的。由于不记得作者是谁了,这个感觉到底是对是错,现在也无法求证了。
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就是现在要说的。文章里说的周氏兄弟指的是鲁迅和周作人。那个时候我已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只不过是笔名,甚至还知道鲁迅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但就从没想过他还会有个弟弟,并且就是周作人。因为在此之前,我能看到书里,他们俩如果同时出现的话,似乎都是一个是正面,另一个是反面。除此而外,再没有任何其它关系了。以至哪怕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也不会对这两个高度相似的名字产生任何其它联想。
那本书我虽然没买下来,但当时的感觉就象窥探到了一个秘密一样,藏在脑海里,时不时有蹦出来的欲望,但总是强按着。也不知是几年之后,有一次,班上负责办黑板报的同学让我写篇文章,就忍不住把这个事写出来了。文章是严格按老师当时教给我的方诗写的,无非是说明选择正确人生观的重要,然后就列举了这两位名人,说他们本是兄弟,同样富有才华,但因所选的道路不同,他们留下的名声、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现在已截然相反。
后来才知道,当时,我其实是记错了的,把鲁迅和周作人由亲兄弟错成堂兄弟。我想我之所以记错,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是心中的成见对事实的一种反抗,那时候对白纸黑字印在书上的话还是挺迷信的,怀疑那书上说的话,肯定不敢,于是乎退一步,不自觉地把“亲兄弟”误记成了“堂兄弟”,大概下意识里,觉得“堂兄弟”比“亲兄弟”说得过去吧。
后来,负责办黑板报的同学把那篇文章退给了我,自然没用,倒并不是因为我把“亲兄弟”错成了“堂兄弟”,恰好相反,既使是“堂兄弟”,也是不行的。老实说,这并不让我感到意外,本来自己也一直不知该不该说。当时,只说了一句:这是真的。那位同学笑了笑,表示不信。我也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