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两句

(2021-06-20 11:25:34)

再说的,还是关于端午的事。虽说今年的端午早就过了,借我们那里有句俗话说:有心拜端午,六月不为迟。这也是再说的内容之一,端午节,不仅是划龙船,吃粽子,还包括走亲访友,其它节日也走亲访友,但只有端午节和春节过年时称“拜”,似乎是强调晚辈向长辈行礼。

还想说几句的是,有关一句话的解释。

在上篇写端午节的博文里,回忆起小时候过节的一些情景,其中有这么一句:粽子也不是没个人能吃到的,但这也不能阻碍大家对过节的向往,吃顿肉总是好的,哪怕是几片肥肉。

肉都能吃上,为啥粽子反而不一定吃得上呢?粽子自然没肉珍贵,但这粽子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大米虽然家家都有,但不一定有包粽子用的糯米。许多生产队并不种糯稻,因为糯稻比一般谷种的产量要低。还用包粽子要用粽叶,这种叶子一般的山上都有,但大都因长得太小而不能用,要摘能包棕子的大棕叶,一般要到较远的大山深处去摘。(现在市场上用的棕叶,应该是人工培植的)。所以,如果不是新媳妇要回娘家拜节,一般人没这工夫,也没这个心思去做,说白了,不也就是用植物叶子包上蒸熟的一团饭么。不吃似乎也不太要紧。

而肉不同,过节不吃肉,那还算过节吗?所以有时候,有的生产队会在过节时宰一条。尽管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生产队无法给社员分肉。但村里总有人家在过节时杀猪。因为,当时没有私营肉店,当时的肉食品公司都是公营的,而肉也是凭票供应的,肉票只有城市居民有,农民自己养猪,要想把肉私卖出去,只能逢年过节时杀。其实也收不到几块现金,绝大多数只不过是帐本上的一串数字,没现钱,先欠着,记在一个本子上,有了再还。有的还不是还钱,是还物,等自家杀猪的时候,再还一块肉来。如果说好是借肉还肉的,那么记帐时,除了记下重量,还要记下这块肉来自猪身上的哪个部位。现在说起这些,没经历过的确实难已置信。

一点感悟:讲述的技巧来源于生活

不能划龙船的时候,听人讲以前划龙船的盛况,除了正面的描述,人们似乎更喜欢从反面来形容,大都离不开两桩意外事件:一件是看龙船的人踩踏了屋顶,一件是某妇人看龙船抱死了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真是假,但讲述者采用的喧染方法是成功的,一下把人打动了,一下使人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那些正面的描述,似乎反而成了一种烘托。

但这方法最适宜派上用场的时候,是用于描述那些盛况不再的往事,如果热闹还在继续,昨天的意外应该是今天该吸取的教训,不管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在意识深处,都会自觉地记住这一点,从而忽略、甚至有意掩盖它暗藏的另一类信息。而如果热闹不再了,自然也不再顾忌因热情而引发意外了,所谓的“教训”意义,就已自动失效,忽略不计了。只有这个时候,藏在那些意外后面的另类信息才会毫无顾忌地绽放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过端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