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说八道之:皮里阳秋

(2021-04-17 11:25:09)

”皮里阳秋”即“皮里春秋”,相传孔子修的那部《春秋》,一字即含褒贬。以至孔子在作完《春秋》后,概然而叹: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可见,当年老夫子作这《春秋》,也是冒了被人遣责,被人抵毁的风险的。

“皮里春秋”呢,虽然也有《春秋》二字,但这两个字是包在皮里,不露出来的。大概为的就是规避风险吧。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褚季野(褚裒,字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意思是说诸季野这个人对人对事,口中不说好坏,但肚子里却有褒贬。之所以把“春秋”改成“阳秋”,是因为当时皇太后的名字叫阿春。为避讳而把“春”字改成了“阳”字。

这个典故并不偏,《晋书-褚裒传》里也有记载。不仅不偏,而且还常用,所以到明朝,有人编写儿童读物时,这典故先后被两本书摘录其中,一本叫《龙文鞭影》,一本叫《幼学琼林》。直到今天,这两本书仍还流行,只不过地位已与当年不同,当年的儿童读物,现在都已被某些人当成了不得的经典,摆在那里充门面了。《龙文鞭影》卷四里提出这典故的话是:”太初日月(典出《世说新语-容止》,夏侯玄,字太初),季野春秋。”。《幼学琼林-身体》卷里的语句是:”胸中冰炭,言人事之参差;皮里阳秋,谓一心之褒贬。”(有的版本为: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皮里春秋,心中自有褒贬)。

背了半天的书,是想起与钱钟书先生有关的一节传闻。不久前,去新华书店买书,看到去年出的一本书,是纪念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翻开一看,刚好看到一个故事: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都住了干-校,后来闲得无聊时,常常几个人聚在一起,互相考问典故,据某位先生(书中没提具体人名)后来回忆说,他问“皮里阳秋”这典故时,钱先生沉吟良久,却并未作答,后由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年提这问题的先生,后来据此认为钱先生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典故。我看到的那篇文章的作者不认可这个说法,他认为在某些时候,不回答,并不等于不知道。文章还列举了钱先生几次知而不答的例子来作证明。

“皮里阳秋”这个典故确实也是太常见了,钱钟书先生那一代国学大师,哪一个不是自幼熟读经史,博通百家?牛到动不动就能背《四书》《五经》的程度,更别说什么《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之类了。说钱先生不熟悉这个被多本儿童读物收入、平时经常被人引用的典故,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也不信。

知而不答,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相信不少人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但知而不答,总是有原因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钱先生知而不答呢?斯人已去,说的人再多,也只不过是围在旁边猜测。

如果让我来猜的话,可能想法有点不同,认为钱钟书先生其实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只不过他回答的方式有点特别,不是用言词,而是用行动。这“皮里阳秋”不就是因为避讳,把“春秋”改成了“阳秋”么,不就是说心里明明藏有褒贬,但口中却不说么。钱先生有感于当时的处境,可能就来了个现身说法,以不答为答。如果是这样,那钱先生的沉默可就暗藏机锋了,用某种行话说,那就是:别说无语,其响如雷!当然,钱先生以不答为答,也许还不止一层意思,可能还有惊叹:这个话头来得厉害!也可能是揶揄:这典故也问得太简单了吧!

说别人话里有话,常以“语带机锋”来形容,其实,某些时候,沉默也带机锋,甚至“利”过千言万语。这是抛开外在形式,直接的心与心的面对。世界上许多事情,难以言说,却可体味。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刚好是有心人对上了有心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