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行
(2024-12-23 17:26:12)
标签:
散文 |
南山行
去南山的行程是早就规划好了的。
闷热的夏天,我们无论从老君山进入还是从滩歌迂回,都是为了避暑。炎炎夏日,找一处可以乘凉之处其实并不难,只要钻进南山,满眼的绿树青山,潺潺泉水,都可以让人远离纷杂,尽情享受难得的清静。但绿色的山,绿色的树木,都是一种颜色,看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因此,所谓的南山行其实没有真正进入它的腹地,都是浅尝辄止而已。
那么去南山看红叶。妻也是这么想的。
有几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从老君山直接进入,然后到龙台,这是最短最直接的旅程;一条是绕道山丹进入滩歌,沿着滩歌通往岷县的道路直行;还有一条是绕道洛门,沿洛礼公路进入,可以随便进入公路旁的山沟。我们选择了第三条路线。
洛门的担担面远近闻名。在泉坡选择了一家,店主很热情,按照我们的口味,下了两碗担担面。因为今日的旅行要整整一天,中午饭必须得多加点热量,所以我又要了一小碗肉片。煮熟了的肉再往肉汤了淘一下,肉香味儿更浓了,担担面下肉片,简单又实惠,吃得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洛礼公路沿大南河一直通往南山腹地。两旁的白杨树已经金黄,像一道五彩的屏障,大南河两岸,田畴平整,村庄屋舍俨然。蒜苗长势喜人,公路旁多辆大车正等待装车,农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弯儿村,靠近南河的一片稻田,金黄色的稻穗垂下了头,在风中摇曳。这是多年未有的景象。
公路在村庄穿过。快到四门镇了,突然前面的汽车慢了下来,一个巨大的银色的机翼在公路上空摆动。这是风电的部件,前面有工作人员指挥,我们小心翼翼地从它下面穿过。估计前面还有,如果继续向前,堵车是必然的。不得不改变行程,从四门镇入口处下来,进入镇区。横穿四门镇,在街道旁,搜索了高德地图,发现去麦山的路就在旁边,问了两个学生,他们热情地介绍说,沿着盘旋路上去,就是麦山,就是真正的南山。
汽车在盘旋路上徐徐前行,两旁的树木已见金黄,不时有野鸡从灌木丛中飞出,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看来这里少有人来,虽然这是麦山唯一的出路,但路上行人极少。很快,四门镇就在我们脚下,大南河与龙台河交汇处,一派繁华景象,这是武山南部最大的集镇,如果是到逢集日,街上的人会很多,多到汽车不能穿行。
不久,路牌显示,南屲村就在眼前。这个村子已经易地搬迁到了四门镇北面,因此老村已然无人可守。继续前行,道路崎岖,水泥路面斑驳而不平,弯道多而坡急,匆匆闪过的农用三龙车疾驰而过,驾车的均为老人,可见山上村庄人员之稀少。我们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两辆轿车,年轻的夫妇带着小孩出来逛山。又绕过一个大弯,就到了山顶,前面是一道弯曲的梁,形成一个巨大的胳膊弯,弯中就有村庄出现,高大的白杨树和落叶松环绕在村子周围,隐约可见白墙青瓦,袅袅炊烟宛如童话世界一般。而路旁崭新的建筑,其上有标志:麦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这是南山上最大的行政村,有好几个自然村都巧妙的安置在大山的每一个山屲里。这时,一辆五菱车超过了我们,在路旁停了下来,车上老人小孩一大帮,一问才知是女儿转娘家。年轻的母亲抱着小孩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喝茶。远嫁他乡的山村女孩回娘家,来到久违的娘家,自然心情高兴。问前方去哪儿,她不厌其烦的为我们指示了路径:翻过山梁,就进入林区,景色更美,有不少人去那儿野炊。有女归家,其情可伤,《诗经召南》篇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远嫁的女儿就在眼前,不知其父母心中有多喜悦,肯定有说不完的体己话,道不完的离别情。古人叹远别,无非是山高水远,车旅不行,我今登南山,有车可驾,转瞬见就到它的山顶腹地。前一阵还在慨叹大南河两岸的风物,现在已经在南山顶徘徊。时空倒转,我们也会因此情此景而伤怀: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于是继续前行。其实南山就在我们脚下,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从它的深处阅读南山的苍茫。南山顶有大片的落叶松林。其叶已经大部落下,道旁已经积下厚厚一层松针,树枝上尚留大部分松针,大片的落叶松呈金黄色,为南山披上了金黄色的宝冠。把车停在路旁,我们从茂密的落叶树林爬上去,脚下是松软的草皮,由于有陈年的落叶,踩上去像是海绵垫子。大量的松针落在树下,已经腐朽成泥土,这东西是栽花养草的好肥料,我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整整装了一塑料袋。前面有小孩的叫声,待到跟前,原来又是一家子在树林里玩,确切的说是大人陪小孩玩,他们一会儿采蘑菇,一会儿挥洒落叶,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继续往上爬,就到了林区的瞭望塔,这儿视野开阔,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山的中央:北面是茫茫林海,黄色与绿色相间;南面是绵延起伏的大山,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东面是一条横亘于整个南山的一条山脉,其上有硕大的风车轮在悠悠转动,几十个风车组成了一个巨型方阵;西面是一条沟,深不见底,从我站的角度依稀感觉沟底有农家田舍。风呼呼的吹,凉凉的,但也是清新的,云层很低,仿佛举手就能够着;蓝天的底子异常清晰,偶尔有人在大声呼叫,这是游人发出的惊呼。无论谁,置身于南山腹地,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惊叫,我也用足气力高声呼叫,山谷里回声荡漾,惊起一群野鸡朝着下方飞去。
站在山顶,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眼前的路通向何方。回到原处,驱车继续前行,路过一个山垭口,有老妪负薪而立,热情告知我们此路可以通往岗头村,然后从四门侯堡出来,虽然是沙土路,也还算平整。前面路旁平地处,是一大块草地,夕阳在山,温暖如初,有几人带了凳子桌子在烧烤、喝茶。我们也凑上去,原来是熟人。她们三人围坐在烤炉周围,烤着带来的各种食物,烤盘上还煨着罐罐茶,显得非常惬意。见到我们,热情邀请入座,交流了一下彼此出行的经验,也商量了下一步的行程。草地下方,是一条沟,有村庄,有炊烟,一条公路蜿蜒通向山巅,宛如桃花源一般,这又勾起我的兴趣,我们决定去探访一下这条不知名的沟和美妙如仙境的村庄。
告别了她们三人,继续前行,路旁不时有牛羊出没,草甸子上面,牛羊悠闲的吃草,几头牛在路旁晒太阳,见到我们的车,缓缓抬头,若有所思的盯着我们,然后又转过头,继续沉思。农耕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慢节奏,像老牛一样慢慢的活动,毫不吝惜大把大把的时光岁月。我小时候在农村,也跟着放牛娃一起出去,变着法儿玩,玩得一身泥土,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开心算不上,只觉得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过去,到村里升起炊烟的时候,匆匆忙忙割些柴火,或者到油菜地里捋些菜叶子,回去好交差。待到太阳落山,我们和放牛娃一起从山水下来,老远老远就感受家家户户的烟火气,仿佛已经闻到饭菜的香味儿了。
转眼到了一个分路口,我犹豫不决,幸好有辆五菱车过来,一问才知,往西面这条路直通山下的沟。其实这条沟正是龙台青山村,从沿安往龙台的必经之路。路太陡峭了,山下村庄近在咫尺,而我们的车还要在山路上折过来又返过去。碎石铺成的路,坑坑洼洼,实在是险峻,无法停留只能往前。大约过了五里路的光景,我们才到达沿安通往龙台的公路。接下来就十分顺畅了。青山是一个夹在两山之间的小村庄,下午的阳光已经远离村庄,只把远处的山峦映照得光彩夺目,红树林、松树林相间,奇峰突兀,一朵金色的云朵悠悠飘过山顶,似乎是从高处俯瞰山沟里的美景。这里的村庄一片寂静,屋舍围墙以白色为主,偶有蓝色的屋顶,那时当下最流行的铁皮板房。公路在山沟底,小桥流水,菊花委地,霜草凄凄,已然是深秋的景象。我们没有过多停留,沿沟底的公路一直前行,直到龙台。接下来的路途就十分顺利了,沿龙台往武山的公路途径马年村、大庄村、吉家庄村,无心欣赏沿途景色,心里还在回味南山的神韵。
我把这一天的旅行告诉了一位朋友,他说,如果我们继续沿那条沙土路前行,就到了岗头村,那里有满山红叶,还有瀑布,景色实在美极了,看来下一次我们还要去南山,看看岗头村的美景。
南山,我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