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莒南县属鲁东南丘陵区,为胶南隆起的一部分。地势总特点是东高西低,东部是北高南低。县境地貌以大店、十字路至相沟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低山丘陵区,西部平原区。境内山脉系崂山——五莲山脉余脉,由莒县长城岭岭脉和万松山脉延伸而来,共有大小山头517座。
【马鬐山】海拔662.2米,南宋时称磨旗山,俗称莽栖山。远看山势,风吹草木,犹如铁骑飞跃,酷似烈马振鬃,后以形定名马鬐山。《重修莒志》诗云:“常把芙蓉况好峰,几多好峰愧芙蓉。马鬐秀色参天起,真个芙蓉几万重。”
【赤眉山】海拔180.9米。据《重修莒志·舆地志》载:“岑梅山在州南110里,高乡城之东南,突兀一峰,孤峭园秀,有古刹曰玉皇阁。”相传,西汉未年,山东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曾在此山驻扎过,故名赤眉山。清朝,曾演化为岑梅山。后恢复原名称。
【望海楼】主峰海拔高度457.5米。日出时,居顶迎日光,可望到东海,故名望海楼。
【鸡山】海拔585米。原名几山,因山顶有块凸出岩石,形似鸡头、鸡嘴、鸡冠,故名鸡山。
【黄山】海拔479米。相传,古时山上无树,整个山岗布满带有黄斑的岩石,故名黄山。
【黑虎山】海拔349米。相传此山曾卧过黑虎,故名黑虎山。山崖下有一洞,称为黑虎洞。
【将军山】海拔180米。相传,南宋时期李全、杨妙真率红袄军在此山与金兵交战时,阵亡了一名将军,后人为纪念这位将军,取名将军山。
【松山】海拔300米。相传,明朝时以满山布满青松而取名松山。
【鹊山】海拔326.5米。因此山主峰向东似鹊头,两边各有一顶似鹊翅,其形状似鹊,故名鹊山。据传,宋朝杨家将穆桂英搬兵时,曾路过此山。
【中峰山】海拔314米。因山形似酒瓶,曾叫做酒瓶山。1964年,山坡上的羊圈村改称中峰村,山随之改称中峰山。
【竖旗山】海拔304.4米。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曹五生自东海县至此山竖旗招兵,故取名竖旗山。
【头山】海拔440米。相传,明朝时以山顶西南部的几个尖头峰而取名头山。
【凤山】海拔343.5米。相传有凤凰曾在此山栖息,故名双凤山,后简称为凤山。
【平顶山】海拔349米。因顶部平坦而得名。
【种谷山】海拔382米。原名中崮山,相传古时有个叫王乾的人在此山种谷子,连年丰收,故名种谷山。另一说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早年常入山采药,曾在种谷山种谷为生且年年丰收,故“种谷山”。
【虎山】海拔317米。相传山顶部的石洞内曾住过老虎,故称为虎山。
【黄墩山】海拔312米。相传古人曾在此种黄豆,多获丰收,有黄(豆)屯(子)之称,故取名黄屯山,后演变为黄墩山。
【横山】海拔300米。因山横贯东西,故名横山。
【三皇山】海拔389.2米。有传说称玉皇大帝的三女儿曾下凡住过此山,故借神话故名三皇山。
【王家山】海拔330米。相传清朝时期王姓迁居此山看管山林,以此取名王家山。
【东鲁继山】海拔418.1米。因坐落于鲁继山东侧,故名东鲁继山。
【卧石山】海拔446米。因山上有许多形似牲畜伏卧状的巨石,故名卧石山。
【峧山】海拔310.9米。因山形状如一“轿子”,故称轿山,后演变为绞山,或称为峧山。
【小龙山】海拔425米。此山系西北—东南走向,宛若龙在水中游状,故名小龙山。
【寨山】海拔314米。相传,北宋时期杨文广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名寨山。
【扁山】海拔228米。又名九顶莲花山,位于县城东北部,其山体南北长,东西窄,呈扁长状,故名扁山。
【牛头山】海拔281米。因山颇似牛头状而得名。
【空山】海拔408米。相传800多年前,有一位南郭先生来此察看风水,命名此山为空山。
【大山】海拔520米。原名集鹿山,因此山大于周围诸山,更名为大山。
【甲子山】海拔480米。山顶两峰,耸立如角,故名角子山。因方言“角”与“甲”近音,后演化为甲子山。相传孙膑晚年隐居于此,著书立说,修订兵法。山半腰西南坡有“孙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