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随珠和璧,明月清风——《穆斯林的葬礼》读书会教学设计

标签:
转载 |
随珠和璧,明月清风——《穆斯林的葬礼》读书会教学设计
推进过程:
第一次课:推荐阅读,布置阅读任务(初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读书笔记跟进(每天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有感触的片段或引起思考的问题或存在疑问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二次课:(初读交流课)解决之前布置的阅读任务,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问题,初步交流,确定进一步研讨的选题,根据选题分组。
课下:学生根据选题做相应的研究,教师帮助查找相关论文资料。学生组内研讨整理,绘制思维导图。
第三次课:读书汇报会,即本节课。
一、导入
播放小提琴《梁祝》音乐,朗诵书的结尾几个段落: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设计意图:全书的结尾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感情的升华部分,比较感人,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回忆起整个故事的点点滴滴,能为整节课做一个情感的铺垫。)
当我们掩卷而泣,我们回味的是一弯新月,是一只孤雁,是一段感情;
当我们拭泪深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文化。
(设计意图,其实这是我们在初读和深度时的真实感受,算是总结,也是这节课主要内容的引入)
二、深读检查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轮抢答题——你注意到这些文化现象了吗?
1、——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2、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
3、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和处事行为都是由——(经书名)规定的。
4 、按照规定,穆斯林一天应该做——次礼拜。
5、本是对老者、学者的尊称后沿用成对祖父的称呼——。
6、穆斯林称呼朋友、同胞、兄弟为——。
7、穆斯林最珍贵的礼节是——。
8、按照习俗,穆斯林亡人在下葬之前,应该由他的亲人下去“——”。
(设计意图:以书中提到的文化现象入手,引出对文化的注意,即是为下面即将要分析的穆斯林文化做铺垫)
三、深读分析
1、明确思路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早在三年前,这本书连影子还没有的时候,我就已经确定了书名《穆斯林的葬礼》。”可见作者在书名中寄寓的情感和深意,那么我们就以书名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
穆斯林:指信仰伊斯兰的人,意为“顺从真主者”,“实现和平者”。
葬礼:穆斯林的葬礼有什么特点?从中我们能感受到穆斯林的什么特点?文中描写了几次葬礼?分别是谁的葬礼?
请选题小组来展示你们的成果http://s10/mw690/001Ncaxfzy6Tan2ZOnDd9&690
2、韩新月人物分析
文中描写最细致的一次葬礼是韩新月的葬礼,一字一句都透着作者的深情,牵动读者的心,为什么这个人物有如此大的魅力?
请选题小组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韩新月的分析
http://s4/mw690/001Ncaxfzy6Tan4puMzd3&690
韩新月的恋人楚雁潮的分析
http://s14/mw690/001Ncaxfzy6Tan5FSep7d&690
韩新月的哥哥韩天星的分析
http://s14/mw690/001Ncaxfzy6Tan75ooRcd&690
韩新月的哥哥韩天星的分析
3、文中描写的另外一次葬礼是梁亦清的,可以说在整部书的开端部分。梁亦清的一生都献给了玉,虽然他辞世了,但是他的生命和追求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延续——韩子奇。
请选题小组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玉易碎
http://s6/mw690/001Ncaxfzy6Tan8s8VDd5&690
玉王?玉奴?
http://s6/mw690/001Ncaxfzy6TanaTrRX85&690
韩子奇的民族身份质疑
“我……不是回回!”他终于以颤抖的、嘶哑的声音交出自己的秘密!
韩太太一惊:“你怎么越说越糊涂了?”
“不……”韩子奇像一个被押上审判台的罪人,惶恐地供出了一切,“我……是汉人的孤儿,吐罗耶定巴巴收养了我,可是我欺骗了他,也欺骗了师傅,欺骗了……你!我一直……不敢说,我怕……”
韩太太和儿子、儿媳都目瞪口呆!韩家的后代身上原来是流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血液,这难道是真的吗?
4、分析了这两个人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章标题中的“玉”与“月”,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呢?
请选题小组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月的象征:寄寓父母深切的期盼与祝福;人公命运、生命如月牙般残缺;女性命运的昭示者;悲欢离合的见证者;回族文化的守护者
玉的象征:象征事业寓意繁荣昌盛、地位尊贵;彰显人生的转瞬即逝;见证几位爱玉人的一生;对自己民族历史的自豪与人民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5、有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物象寄寓着穆斯林的文化,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对于穆斯林的文化,文中有一位坚定的捍卫者——梁君壁
梁君碧人物分析
http://s15/mw690/001Ncaxfzy6TancEYnI4e&690
http://s8/mw690/001Ncaxfzy6Tandxacf07&690
6、对于传统的穆斯林文化的态度,文中还有一位女性与梁君碧不同。
梁冰玉人物分析
http://s11/mw690/001Ncaxfzy6TaneUNbIda&690
7、文中女性形象比较。
白氏、姑妈——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
由文中的人物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传统穆斯林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9、感悟总结:现在你对“穆斯林的葬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
人的葬礼——文化的葬礼——吊唁——审视——反思
四、审美提升
读了这部书,让我们对穆斯林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悲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
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
悲剧能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它好像能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点隐秘而神圣的火花。
所以,我们初读时的感受是“玉易碎,月难全”,而经过了深读和交流之后,我们似乎更深切的忆起博雅宅大门上的那副对联——随珠和璧,明月清风。我想这更是一种心境。珠玉温润,使人平和,明月阴晴圆缺给人以启示,让人对命运,对历史更加释然。而清风的吹拂,让书香润泽我们的心灵。
今天的课到此为止,但阅读在我们的人生中永无止境。
推荐:
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论文:《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周景雷
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交流了之前各小组的选题研究成果。并且整节课以这部书的书名为切入点和线索,完成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对文化的关注及思考,思路清晰,内容完整,由浅入深。学生的准备比较充分,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准确表达自己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无论是问题的思考还是导图的绘制都很有创意。
不足及改进:
首先,选题太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至于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太少,课堂上的生成不理想,所研究问题基本停留在选题小组的一方之词。这就涉及到其实阅读进行的每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不必要只安排一个课时;另外,对于所选问题,其实教师可以再进行整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若有重复的内容,不必要再做细致的介绍,比如交流时引用的一些情节或人物的经历等。
第二,学生的展示也体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本节课进行展示的大部分同学不能结合屏幕中所投映的导图进行展示,而是把导图放在一边谈自己的感受,又因为设备原因屏幕不够清晰,以至于听众更无法把导图与讲解相结合,辛苦绘制的导图似乎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而这一点,与老师课前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教师对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忽略。
第三,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们忽略了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保留。因为课上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过程中把资料整理成册,学生传阅翻看更能加深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比如第一次课布置的阅读任务其实可以形成读书卡,比如第二次课交流的感受和问题可以形成初读后的感受,第三次课之后可以写作小论文等。
第四,为了更好的推进阅读,应考虑学生的评价问题。如制定学分制。
总之,虽然以前也带学生读书,但指导和交流都比较随意。这是第一次以课程的意识来尝试,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大家的交流和师傅的指导,我也有了更明晰的方向。我愿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