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师要懂的心理学—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漫谈 |
老师要懂的心理学—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我总觉得心理学很有意思,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人,帮我们看到事情的本质,帮我们预测事情的发展走向,可以帮我们更好的控制事情发展的节奏。做老师,就更要了解点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
尊重记忆规律
1.系统构建知识网络。好的记忆力,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记忆力各不相同,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花了很多时间背诵效果却不理想。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记忆能力差别不大的,真正的“上智”和“下愚”毕竟少见。心理学上有“7+2法则”,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就是7个单位,好一点的是9个,差一点是5个,总之差别不大。但为什么有的人知道很多事情,有的人就孤陋寡闻呢。曾经有人问高晓松,怎么知道那么多事情,如何记得住,高晓松说,一个是感兴趣,还有一个知识成系统。作者解密如何“过目不忘”,同样的棋局,象棋大师就可以过目不忘,新手就不行,原因就出在“专家记忆优势”上,专家的记忆内容已经模块化了,比如同样可以记住7个单位的内容,一般人记住的是7个音节或场景,专家记住的7个模块或系统。有了系统,没出现的信息都不是新内容,都是系统的一个部分,把他放到系统里,就很容易记住,反之如果是零散的知识,记起来就很难。上学时候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记目录,现在终于明白其中道理。好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更加牢固而有效。
2.科学指导复习方法。温故知新,这个都知道。但同样的“温故”,效果却不相同。我上学的时候,就看过关于遗忘规律的文章,然后从初中高年级开始,就每天看一点,每周回看一点,每月看一点,这样效果倒也真的不错。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就是关于记忆遗忘规律的。根据研究成果显示: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最快,以后逐渐缓慢,就是先快后慢。对于新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一天之后就只剩下30%了。根据这个规律,对复习的周期也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对于新学的知识,一小时后,已经衰减了一般,这时进行第一轮复习最好。第二轮复习一天之后,第三轮复习三天之后,第四轮在一周之后,第五轮在一个月之后,这样学到的东西,很难忘记。我清楚的记得,高中时候背过的一道政治题目,大学时候又考到,很长的一道题目,不用再复习就可以满分。老师如果能这样指导学生复习,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很好。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现在老师上课大体上都遵循一定的程序,比如先复习、再导入新课、再练习巩固、再小结。虽然如此,如果认识不到记忆规律的话,在具体程序设计的时候,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加拿大学者默克多研究表明,一组单词的学习,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效果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学习效果就很差,这就是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u型曲线。根据这个曲线,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和后五分钟教学效果最好,教师如何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利用好这段时间,就有很多学问了。同此道理,对一天的时间而言,早上的时间和晚上睡前的时间记忆效果最好,因为这两段时间被干扰较少,比如睡前背东西,然后就睡了,不会被其他东西分散记忆的内容。比如背英语单词,单词表上前面几个单词总是记的很清楚,后面几个也是。这样就可以分成几段,确保中间记忆的内容也比较扎实。而一节课也可以分成几段,比如中间的时候,休息一下,讲个笑话,上半场下半场,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需要每一次教学设计的时候有意识的调整,才会有意更好的效果。
4.努力创造思考空间。上高中那会,有时候会觉得脑子里全是书本上的东西,已经塞满了,塞不进了。现在的学生也是这样,说起来还是很苦的。一天的时间排的满满的,作业做到十点钟,马上就要睡觉,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吃的太饱,就不消化,学的太满,就没有反刍的空间,效率也就会很低。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一想到学习就恶心、就逆反、就厌烦,就是这个超限效应在作怪。不管我们有多少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管我们多尊重教育规律,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超限”的状态,我们依然在熟视无睹。唠叨过多、批评过多、关爱过多,都会造成超限反应,就像一幅画,布局太满,就没有美感,太满的话就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女儿在读初中,临近期末,每天作业到十点多,大部分同学都如此吧,每个老师布置一张卷子,这个容量就很大了。老师后来也觉得多,就说,这张卷子只要做一个小时就好,做到哪算哪,可是女儿说大家都会做完的,所以老师这句话还是等于没说。双休日的时候,也是满的。凡是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的真实学习状况,起码大多数孩子是这样。真要要求老师精挑细选作业题,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内容和数量,似乎也为难老师。这就是现状。我们只是知道这个道理,想落实,大概最难。所以还是可能的给孩子留些自己的时间,哪怕就看看电视,聊聊天,和同学逛逛街,也是放松。放松之后,才能更好的吸收新东西。
激发学习动机
1.成就目标导向。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研究发现,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这种需要可称为成就需要。心理学家们把学习意图分为两种,一种是掌握目标,即掌握知识、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另一种是表现目标,即表现能力,证明能力,得到承认。这样两两组合成四种状态,高掌握低表现,高掌握高表现,低掌握低表现,低掌握高表现。每一种学习状态的任务选择、学习策略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同,我们可以把班级学生在心里进行分类,然后老师要学会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目标。我问过很多学生,有什么发展目标,他们都说要找个好工作,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了。很显然,学习变成一件很功利的事情,这样的目标不利于个体成长。老师要善于给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阿尔金森做个这样的实验,他把80名学生分为四组,每组20人,明确告之,第一组,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够得到奖励(概率为1/20);第二组,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概率为1/4);第三组,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概率为1/2);第四组,成绩前15名者都可能得到奖励(概率为3/4)。结果表明,成功可能性适中的第二组、第三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的组成绩则下降。所以老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设定最合适的发展目标,目标过高,没有信心,目标太低,没有动力。很多老师都有给学生设定学期目标的做法,这是个细心的工作,细节要推敲好,就一定会有效果。
2.合理使用奖励。我们最擅长使用奖励了,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很多证书,每学期都会有表彰,这是我们一个很有效的工作手段。可是这样的工作每年都做,时间长了,我们就只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在做,至于其中的效果是否如预想一样,就忘了关注了。其实很多时候奖励的方法并不总是那么有效,这里要注意把握这样几个细节:一是奖励不能过度,否则容易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奖励本身,忽略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奖励一旦消失,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了,这是典型的“德西效应”。二是奖励不一定总是物质奖品,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奖励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典型的“普雷马克原理”。三是要注意调节奖励的节奏,奖品再有吸引力,时间长了,也掉不起被奖励者的胃口了,一直是奖励,被奖励者也会疲倦,奖励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要调节奖励的节奏,调整奖励的间隔和奖品的丰富性,这是“扇贝效应”。这方面一般人的确思考的没这么多,很多家长就简单的用奖金和奖品了,老师更多时候也估计不到。这方面如果能多思考一些,也会有好效果的。适当的奖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提到一个配套效应,就是给你一件漂亮的睡袍,你就会想着换掉床和家具。当孩子发现某一方面突出的时候,他就会主动的改掉其他的不良的习惯,这就是激励的作用。
3.善用榜样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老师对学生说请到了一位著名的化学家给大家做实验,这位化学家对学生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物质,这种物质有一种气味,然后拿出一个瓶子,让大家闻,很多人闻到了气味,事实上,瓶子里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典型的“名人效应”和“晕轮效应”,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老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心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尽量用身边的榜样,这样更有说服力。老师们习惯用名人来激励大家,但是很多人离我们太远,生活环境也不同,激励的功能不大。二是事例尽可能具体、真实,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有可操作性,有学习的可能。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总拿全校第一名的举例子,历届的第一名,可是对我们这些成绩平平的人来说,就有点高不可攀,反而有些自卑。这也是要注意的。三是客观对待名人,再优秀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不能一好遮百丑,要学会客观对待。我们习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的塑造,结果是太完美的人,不具有可学习的空间,既然做不到,就不学了。所以展现人物的真实生活很重要。心理学上有个“仰八爪效应”就是这样,一个摔倒的人,更让别人感到亲切,愿意接近。四是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喜欢的人的优点,比如明星,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模仿,应该看到他们励志的部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坚持精神和不怕苦的态度,这样的榜样才有价值。
保护积极情绪
1.相信孩子。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可是如何能发挥出每个人无穷的潜力呢?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就等于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谁是好的,有发展前途的,谁是不好的,没有前途的,就像电影《夏洛特烦恼》里面的情节,老师把学生叫做傻子,时间长了,学生就真以为自己很傻。一个女孩总觉得自己不漂亮,不敢与人交往,父亲发现了这个事实,在情人节那天,假借小伙子的名字让礼仪公司给女儿送一束花,并表达爱慕之情,女孩一下子就自信起来。其实女孩还是女孩,但心态变了,对自己的评价变了,生活就不同了。我接触过这样的朋友,小时候父亲总是对她说,长的不漂亮,成绩又平平,家境也一般,这样的信念一直在心里,直到成年了,中年,还是这样想。这就是暗示的作用,简单一句话就是:说你行,你就行,收你不行,你就不行,问题是你还是你,可是对自己的看法却不同了,生活也就不同。这是典型的暗示效应,心理学上有神奇的催眠,被催眠者会产生超人的力量,电视里就看过,被催眠的人可以平躺在两个凳子中间,一个凳子撑着头,一个撑着脚,中间是空的。这个力量我们常人是没有的。对老师而言,积极的暗示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力量,消极的暗示会让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抬不起头,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老师和家长要相信孩子,不要贴标签,不要强求,相信他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
2.安慰孩子。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论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成绩的考验,都会让孩子内心受到煎熬,可这些大人又往往觉得没什么而得不到重视。心里学有著名的ABC理论,A指事件,B指信念,对这件事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看上去事件本身是引起人情绪变化的原因,而人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的更直接原因。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而带来的负面情绪,并不完全是没考好这件事,而是对孩子的苛求,要求孩子处处的第一的心理在作怪。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够帮助孩子调整观念,孩子内心的焦虑可能就会得到缓解。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不能说明问题,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啊等等。当然也可以来点精神胜利法,用点酸葡萄和甜柠檬的原理,或者来点阿q精神。我有时候会和女儿说,高中时候成绩最好的同学,他们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和我并没有太大差别,我那时候成绩也就平平。这多少有点阿q精神,但还是能够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当然,不能忽略精神胜利法的负面效应,如果孩子自此因为这些放松对自己都要求,就事与愿违了。
3.鼓励孩子。很多人都有过算命的经历,即便没有,在网上看一些星座或性格小测试的时候,都会觉得说的很准,这是典型的巴纳姆效应,就是说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是用在算命上,可以迷惑很多人,但若用在鼓励孩子身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和皮革马里翁效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觉得孩子聪明,这孩子就真的聪明了。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但继母的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哪,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就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老师和家长要多给孩子积极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4.等待孩子。作者提到一个“背景现象”,我们可能都玩过这样的游戏。拿出一张图,让你看这是少女还是老妇,或者让你看这是人脸还是杯子。能看出什么,取决于你以什么为背景。对人也是如此,如果以学习和听话为背景,很多孩子就是差生,调皮捣蛋的,但如果以淳朴和善良为背景,可能大多数孩子都是好学生。我们常听到“第十名现象”,这是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我小学、中学、高中时排在前面的同学似乎生活平平,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说他们都规规矩矩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创造力,没有做出和他们成绩相符的更大的贡献。但是有几个成绩中等的学生,无论生意场还是专业领域,可以呼风唤雨了。我女儿也说班级里某某学生小学时候是学霸,到了中学好像就没那么好了。其实成绩一般的同学,受挫能力会强一些,也没那么多焦虑,不要担心能否保住第一的名次,好像也有时间关心学习以外的事情。我女儿说有两个尖子生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明星啊和游戏啊,好像都不知道,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但总是做个社会人要好一些。有的孩子成长的早、成长的快,有的就大器晚成一些,不能以一时得失来判断人的命运。人生之路漫漫,人生是场马拉松,不要急着给孩子定性,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耐心的等待,生命之花总会怒放。
营造和谐关系
1.关注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注,关注是一种力量,如果得不到,就会放任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班级40多个学生,要老师关注到每个孩子每个瞬间的心理变化,这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也恰恰说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霍桑是美国的一家电气公司,长期以来工作效率低,生产状况不理想,公司请了一大批专家来进行研究,并没有很好的结论。后来,工厂增加了车间照明,调整了休息时间,工厂生产效率逐渐提高。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我曾经接触过这样的案例,某个学校的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校布置的任务消极完成,教工会议也不愿意参加,只要校长不来烦我,我也不会给校长找麻烦,学校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上教学质量不高。调查中很多老师反映,校领导很少关注到普通教师,具体工作直接和中层布置,老师很少参与,工作的成与不成,与老师好像都没关系,老师也没有成败的体验。我们常说:“关注就是力量”。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个群体里,如果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怀、被重视,那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受到影响。据说希特勒在检阅士兵时,要保证目光看到每一个士兵,我们有些领导经常轻飘飘的看人,软绵绵的握手,别人自然感受不到力量。老师还是要尽量关注到每个孩子,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鼓励的话,都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涟漪,激发力量。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一句平和温暖的问候,让我们高兴好几天,我们现在做老师了,就可以多些这样的行动,这是善事,不需要成本的善事,何乐不为呢?
2.温暖每个孩子。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我们常讲教育要有温度,话都好讲,要做到就很难。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产生烦躁情绪,这也可以理解。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概念,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好生越来越好,差生越来越差。因为好生可以得到各科老师的关心,在各项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差生就处处受到冷漠对待。对学校也是这样,好学校荣誉很多,边缘学校就是什么荣誉都没有,得不到关注。这个时候可能需要适当的调整。调整还是从自己开始。心里学上有个“互悦机制”,“喜欢”和“被喜欢”互为因果,这是“人际吸引定律”之中的“对等性吸引律”。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有了偏见、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可想而知,师生关系不会融洽,而这件事的主动权或者说主要责任应该在老师,老师有责任站在师生关系的主动一方,主动营造和谐平等的教育关系,对孩子多一些关爱,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和关爱,真正做到了这些,自然能得到孩子的支持和喜欢。
3.解放每个孩子。有一次开研讨会,地方出台了一个考评学校工作的机制,请大家论证。大家都提了很多建议,最后一个华师大的教授说了一句话,他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怎么考核,而是考核太多,学校最好不要总被考核,对这个考核机制直接提出了质疑。对学生来说也是这样。约束太多、限制太多,孩子没有自由,没有活力,也就没有创造力。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很多时候,防抗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小时候村里有一对青年恋爱,父母不同意,两人就私奔了,后来父母默许了,两个人回来过日子,慢慢发现两人并不合适。一是每个人都有自主的需要,一旦别控制,就会选择抗拒。二是外力干预时,被压迫双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抱团反抗。这就是所谓的产生容易混到一起,和老师最对,公开违反纪律的原因。心理学上有“85—15—5法则”,一个班级85%的学生能适应管理,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15%的人基本适应,只有5%的人,不能适应,会出现与老师要求相悖的行为,我们只要想办法调节和引导这部分学生,课堂秩序就会得到保证。但方法不是高压,这样他们容易抱团。三是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好。这是典型的“禁果效应”,越是不让亚当夏娃吃苹果,他们越要吃。我们很多时候谈虎色变,把青春期性教育搞的很神秘,禁毒教育也抓的很紧,可越是这样,学生好奇心越强。其实很多问题可以和孩子面对面真诚沟通的,孩子也是懂道理的,没必要遮遮掩掩,更不要不讲道理,直接强行禁止,这样表现可以出现协调的画面,但孩子内心是无法屈服的。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自然会形成是非标准。老师只要只要一边默默的陪伴,做好心灵的朋友就好。
这本书一共讲了66条心理效应,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个部分。看第一条效应的时候,印象很深,再看下去,就有点眼花缭乱了,能理解,却记不住,更不要说应用。我想多看几遍,把读后所感、所得写出来,可能会加深印象。写作的过冲中,印象加深了,却还是无法灵活理解和应用。看来,还是要把他当作工具书一样,当在边上,时不时的翻一番,体会一下,遇到问题再结合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思考思考,可能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