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寺
标签:
承德外八庙普宁寺佛学纪实 |
此次承德之行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游览了几个寺庙,加上资料的整理,对“外八庙”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走访的第一站就是普宁寺。

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冬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普宁寺”,意取普天安宁之意。
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布局。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罗,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便供奉在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故又称“大佛寺”。
山门五间门殿,黄琉璃瓦绿剪便歇山顶,殿两边的两间是石刻拱窗,中间三间是石刻拱门,乾隆皇帝御书的云龙陡匾悬挂在正中的门楣上。殿内供“哼哈二将”,他们手持金刚杵守卫着庙门。




进入庙门,迎面看到的就是碑亭,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建在一米多高的石须弥座石基上,内竖三通石碑,碑身四面都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写,中间的是普宁寺碑记,主要叙述了建庙的政治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东西两侧为平定准格尔勒铭伊犁之碑 ,分别叙述了平定达瓦齐和阿穆尔萨那叛乱的情况。钟楼鼓楼位于碑亭的东西两侧。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将。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其后的大雄宝殿为喇嘛念经和举行法会的场所。殿上檐正中悬“大雄宝殿”匾,下檐正中悬“金轮法界”金漆匾,均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主尊竖三世佛,中为现世佛释迦牟尼,西为前世佛迦叶,东为后世佛弥勒。



大雄宝殿前面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东配殿内供3尊藏传佛教密宗金刚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吉祥天母、大黑天、降阎魔尊。


西配殿内供文殊、观音、普贤3尊菩萨。观音骑朝天犼,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在佛教中以独表“大悲”。文殊骑青狮,手持宝剑,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普贤骑白象,以表“大行”,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司“理德”。

大雄宝殿院内西侧分别陈列着七珍(轮宝、摩尼宝、女宝、臣宝、象宝、马宝、将军宝)和八宝(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供器。

寺院的后面部分则为藏传佛教传统修建的‘曼陀罗’,完全仿造西藏三摩耶寺庙形式修建。它的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居中,高三十七点四米,代表须弥山,象征佛国世界的中心。正面外观为六层檐,上五层代表胎藏界,下一层为金刚界。东西两侧出檐五层,意为佛教的“五大”(地、 水、火、风、空)。北面四层檐,意为佛教的四种曼陀罗。


大乘之阁正面檐下悬乾隆御题“大乘之阁”匾,下檐悬“鸿庥普荫”横匾,意为佛、菩萨宏福大德,荫佑普天众生。阁内1.22米高须弥座上置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通高27.2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质雕像。善财和龙女站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两侧。





大乘之阁东西两侧各有长方形的白台一座,上置庑殿,黄琉璃瓦饰顶,东为日殿,西为月殿,代表日月环绕。


阁的四方建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殿象徵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贺洲殿象徵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象徵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


在四大部洲每一部洲旁又有2座不同形状的重层白台,代表八小部洲。东胜神洲前后分别是提诃洲和毗提诃洲;西牛贺洲前后是舍谛洲和上仪洲;南赡部洲东西两侧是遮末罗洲和筏罗遮末罗洲;北俱卢洲东西两侧是矩拉婆洲和拉婆洲。
阁的四隅建有四色塔,代表佛的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东北角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东南角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西南角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




妙严室是位于大乘之阁东侧南端的一个四合院。妙严室意为妙庄严王皈依佛的居所。原是乾隆皇帝礼佛时休息的地方。

讲经堂是位于大乘之阁西侧南端的一个四合院,原为蒙古章嘉活佛讲经休息的地方。


寓意“普天之下永远安宁”的普宁寺,二百多年来一直住有藏传佛教喇嘛,香火不断,诵经声余音绕梁,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