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学比武反思与总结
(2015-08-13 13:57: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教授老教材已经十多年,很多东西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式,对于学生总是不放心,感觉只有自己讲授过了学生才会,导致课上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最后学生真正实际演练的情况不佳,学生真正形成的学习能力也不足。在学校进行新课程的这一个多学习以来,不断进行摸索与尝试,曾经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与迷茫也些许有一些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与动力。下面就通过学习以及在教学比武中的体会与感触进行一下总结。
一、转变观念,激活课堂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观摩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刻的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新的情境,通过设问引思,组织学生活动,也就是说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导演”就要将要教学的内容以活动为主线,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形成较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记分的形式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在记忆知识点的环节就会非常非常认真,以其为自己的小组加分,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需要能力提升的环节设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勇于发言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还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环节,使学生回归历史情境,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其实和体会;甚至还可以创设辩论会的情境等等激活课堂。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必须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对于各种知识点的学习,不能仅仅让学生看书、掌握然后通过做题巩固,而是应该依据知识的特点创设新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例如:这次教学比武中,在《宋元阶段特征》的学习中,我首先通过展示《北宋、南宋的疆域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总结两宋政权是局部统一的政权,而且当时同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然后展示《元朝疆域图》,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且疆域辽阔,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依据这样的设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宋元时期的政治特征就非常容易了。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重创设引导学生思考的平台,注重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又如在学习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这一环节时,我通过播放2010年上海世博会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帮助学生再现北宋东京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进行点评,在城郊有农夫赶着毛驴车拉着货物,说明北宋草市的发展:一座桥、一条街上都是做买卖的商贩,说明北宋出现了商业街;在过一座大桥时一艘装满货物的大船因无法通过而收起了桅杆,说明北宋商品交换货物量非常大,也说明北宋的造船业非常发达。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当时的海外贸易发达,大船航海使用指南针等等;在街上可以看到牵骆驼的商贩、看到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男女,甚至异国商人,说明当时民族交融。电子版清明上河图还有两分钟展示夜间的东京,说明夜市的发展和娱乐场所的发展。店铺中好多都挂着招牌或是幌子,说明当时的广告事业的发展。总之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结论,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表扬鼓励,激活情感
新课改教学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回答都要适合似的给予点评、给与鼓励。又是哪怕是一次微笑、一次点头、轻轻地拍一下肩膀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小的错误,我们也要是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双方以诚相待才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例如,这次的学习中提到宋词的发展演变时,我展示了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作品,让一位学生朗读,学生慷慨激昂的语调,仿佛在我们眼前勾画出衣服激扬澎湃的场景。当时我非常动情的表扬了这位学生能够这样充满情感,学生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非常的自豪,整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我们一定要适时、适宜的评价,多鼓励、多表扬,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更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沟通交流、进行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它会拉近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敬佩你,伴你当做学习生活中的知心人、好朋友真的很重要!
不过,在这次的教学比武和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师一样有着疑惑。第一就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难度颇大的挑战。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学观念,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个过程必定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因此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再者,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首先要在课前真正的抓时间进行预习课本知识,甚至可以翻阅一些与我们的学习相关的一些课外资料。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引领下真正的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的同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不会积极动脑的习惯,所以要改变他们的惰性,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对于学生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动起来,但对于部分学生,课堂上依然不是十分的专心,也不是十分的投入,对于老师提出问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
静下心来,仔细思量,深感课堂改革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