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也有沙漠?是真的

(2016-06-21 15:51:27)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时事评论


探寻海南西部的沙漠和草原
                                          陈岚桦
   多雨、湿热是海南留给我们的传统印象。然而,海岛西部的昌化江流域有一块常年高温、气候干燥的半干旱区域:这里曾经广布稀树草原,滨海区域甚至出现了一条狭长的热带沙漠带,是我国唯一可以看到热带草原、沙漠的地区。本文作者将带我们去领略独特的岛西风情。

  行走岛西,误入“戈壁”深处

  身居海南多年,之前早就听说海岛西部(注:本文中的海南西部,主要是指昌江、东方所辖区域)景色别有风味。因为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岛西地区往往游人罕至。而我长时间忙于工作应酬,竟没有仔细探寻过西部的种种风情。去年年底。我终于抽出时间,与朋友一起驱车前往昌江、东方等地游览。
  2012年12月的一个上午,我们的汽车穿越行驶3小时后,进入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从澄迈到儋州,再到昌江,一路的景色开始悄悄地变化:茂密的林木渐渐变得稀疏,潮湿的空气也慢慢变得干燥。到了昌化江下游的人海口附近,周边‘平地、山坡覆盖着低矮的灌木丛和成片的青草。驱车继续前行,褐色的土壤慢慢消失,山坡、丘陵上有大片裸露的褐色岩石,平地上则是大片黄色砂砾。车轮碾过时,周围顿时尘沙飞扬,模糊了前方的路标……空气中,一半弥漫着干燥的沙尘,一半氤氲着湿润的海风。我们的车子在空荡的路上左拐右突,似乎误人一片茫茫戈壁。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前方终于出现了指示牌——棋子湾。
  棋子湾在昌江县昌化镇以北约5公里处,东侧背靠海拔481米的昌化大岭,西端连接广阔的北部湾海域,东西长度约20公里。棋子湾过去名叫清水湾,因海岸石头状如棋子而得现名。除了温润如玉的石头,棋子湾周围还有一片鲜为人知的热带沙漠。十几年前,我曾在兰州大学读书,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戈壁并不算陌生。海南岛上居然也有沙漠?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指出的是,棋子湾、珠碧江口、莺歌海等海南西部的沙漠,既不同于西北地区的温带沙漠,也不同于其他海岸上的白色沙滩——这里的沙地一片金黄,沙源来自地表。这规模不大的沙漠往往跟矮小的绿色植被混杂在一起。
  北半球热带沙漠主要分布在北非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地区。虽然纬度接近前两者,但热带季风让海南岛的大部分地区变得湿热、多雨,避免了变成沙漠的厄运,而以棋子湾为代表的岛西恰恰成为热带季风无法影响的“盲区”。海湾附近的居民说,几十年前,这里的沙漠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佛山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李森教授长期跟踪研究海南热带沙漠化。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他分析说:“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面积一度达到257.92平方公里,到90年代末减少至122.57平方公里。”
  要解开海南岛沙漠之谜,首先要了解海南各地的气候差异。受季风强弱、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海南岛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其实差异很大:东部沿海为多雨中心,其中万宁年降水量达2400多毫米;沿着季风的推进方向,降水量越来越少,西部沿海的东方市年降水量甚至不足900毫米,比中部山区还要干燥(中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降水量约2200毫米)。
  与降水量的“东多西少”相比,海南岛气温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同纬度条件下,气温高低直接影响蒸发量。西部东方、昌江年蒸发量达到了2000-2500毫米,而中部、东部的年蒸发量则在1800毫米左右。
  单看900毫米的年降水量,海南岛西部跟淮河流域差不多,但如果以干燥指数:(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计算,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半干旱区”了。据1988年出版的《海南岛气候》一书统计数据,昌江县昌化镇的干燥指数约为1.3,东方市八所镇的干燥指数高达1.96。按照干湿区划分标准,气候干燥指数在1.25-4之间的地区即为半干旱气候区。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黎母岭、霸王岭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是阻隔热带季风和暖湿气流的障碍,东方、昌江两地恰好位于山脉的“雨影区”。
  除了相对干旱的气候,海南西部的地质结构也是热带沙漠形成的重要因素。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毕华教授指出:“海南岛西部地表有丰富的沙源。首先,这里埋藏有古风咸沙,原生植被和土层一旦被破坏,沙层就会被风吹起,再次堆积;其次,昌化江河床含沙量大,常年向河口地区输沙,历史上昌化港曾因此而多次淤积。”
  按照李森教授的描述,“从海南岛西北部洋浦港到西南部莺歌海的沙质海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局部沙质台地上,形成了一个长170公里、宽约3至20公里,呈狭长带状的沙漠化地带。”举目望去,这条狭长的沙漠地带生长着一丛丛半人多高的仙人掌、野菠萝,‘其间夹杂着矮松、灌木丛,这些抗盐碱、耐干旱的植物与流动、半流动、固定沙丘相伴,成为海南岛西部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我国唯一可以欣赏热带沙漠景观的地方。

  回顾历史,岛西曾有大片稀树草原
  虽然地处半干旱气候区,但岛西的沙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就说这棋子湾,过去也并不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昌江老百姓告诉我一则传说:很久以前,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仙人南辰、北斗相约来到昌化江人海口,一边沐浴阳光,一边举棋对弈。中午烈日当空,南辰、北斗杀得难分难解,旁边观战的渔翁让女儿为两位仙人送来茶水、饭菜。渔翁父女的举动让仙人深受感动,两人下完棋后便将棋子抛撒至海湾中,化作抵挡风浪的石头。传说毕竟是传说,而不能视为信史。但是,这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历史上的自然风貌。据昌江县博物馆杨春盛先生考证,棋子湾附近的草岭I号、草岭Ⅱ号和鹅岭台地等考古遗址均发现过原始村落和淡水沟遗迹。过去20多年里,杨春盛曾对该县58处文物遗址进行过实地调查。他撰文称:“远古时期棋子湾一带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是人类的宜居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挥师平定“南越之乱”。不久,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开始了一段新纪元:一年后(公元前110年)。朝廷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两郡,中央政权正式直接管辖海南。据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在《海南岛历史上的土地开发》一书中讲述,西汉初期海南岛90%的土地为植被所覆盖。那时,当第一队驻扎士兵来到海岛西部时,眼前还是一大片充满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处女地。
  尽管现在海南岛北部、东部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但历史上海南的大规模开发是从西部开始的。汉代海南因盛产珍珠被得名“珠崖”。明代《琼台志》记载:“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注:中原)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当时海岛西部的古县九龙(今东方市境内)、至来(今昌江县境内)、儋耳(今儋州市境内)、临振(今三亚市境至乐东黎族自治县沿海一带)盛产珠宝、良港众多,因而成为水路交通要塞。西部地区还出产沉香,因此渡海商贾不断来此寻香,并满载而归,如北宋苏东坡所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
  五代、两宋以来,移民、商贾大量迁往岛西。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大陆移民和土著黎民主要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不过,此时人口规模尚未对环境造成过多冲击。
  到了明成化二十一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485~1897年),我国热带地区迎来了一段冰期,其影响非同小可:它不仅使海南椰子、槟榔的分布北界南移,且加剧了海南西部的风沙活动。气候变冷后,当时海南岛来自大陆各省的移民规模达到了217万人。人口剧增加大了开荒力度,进而带来了过度垦荒问题,使沙化土地越来越多。
  民国时期《感恩县志》记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感恩县治(今东方市感城镇)因“近海浮沙为患,移县治于大雅坡”。据《昌化县志》记载,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昌江县“西南浮沙荡溢,垦之为田……无男女老稚,昼夜力于田事”,感恩、昌化、儋州新垦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7%、25%、13%。然而,到了清道光元年(1821年),“自儋至崖,丰草与丛棘间生,顽石与深沙载道”,“浮沙没膝,自如银,跬走入炮烙,往来必须夜行”。至此,海南岛西部沙丘绵延,流沙遍地,昔日稀树草原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李森教授评述说:“海南岛稀树草原演变为沙漠化土地的过程,与非洲稀树草原演变为沙漠景观的过程十分相似。历史时期,海南岛沙漠化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所控制,人类活动不是主导因素。进入20世纪,现代经济活动是沙漠出现的主因,这与中国北方、青藏高原地区的沙漠咸因有相似之处。”(完)
原载《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