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深处,自得怡乐——嘉兴资深收藏家俞星伟
俞星伟,嘉兴资深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个古董商人。 运河畔,芦席汇,有春秋亭,是俞星伟的古玩店。 夏日午后,阳光明媚,走进春秋亭,雅致古韵伴随凉意扑面而来,严肃中带着怡然自得,自信中不失谦逊,是俞星伟在这个午后,给予我们的第一印象。 “十余年以鬻卖骨董为业,术在专攻、业亦经年,赖之稍有心得体会。陋藏不为时风所重,非关价值,皆人弃我取、自得怡乐者,不足为博雅君子一哂;倘有同道方家、气味相投者更愿不吝有以教我,则幸甚。”摘自其藏品集辑《竹深处》的自序,或可看作是俞星伟对自身的认知。
初出茅庐
做感兴趣的事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d79db91a5a5e4fe195ae289f3f46c26120160816141659.png
俞星伟在嘉兴收藏界举足轻重,年仅42岁,但藏龄却已有27年。他并非科班出生,也无家学渊源。 1974年,他出生于凤桥镇杨树村一个农民家庭,1988年,初中毕业独自到嘉兴摩托车修理铺子做学徒,瘦小的他,只做了一个月,便被委婉谢绝。 俞星伟就和父亲卖甘蔗,偶遇旧识,对方觉得他年龄尚小,卖甘蔗可惜了,就介绍他去物资局烧锅炉。在这里,俞星伟认识了一位古玩玩家,并因此踏入古玩圈。 初一时,个性文静、喜欢文科的俞星伟受同学影响,开始收集古钱币,“我纯粹爱好,没想过以此为职业。”在物资局传达室,俞星伟看到有人订阅《中国钱币》,打听到订阅者,因而认识了这位同好,“他不仅收藏古钱币,也收藏古董,我们周末常一起去古玩市场。”当时,秀城饭店门口常有古玩摊子,俞星伟去的多了,逐渐踏入嘉兴古玩圈子。 此后两三年,俞星伟做过很多职业,机修工、塑料模具学徒、服务员。早上四五点起床烧锅炉,下午四五点到晚上一点在舞厅做服务员,每天睡得很少,“非常不安全,再说,打两份工也挣不了多少钱。” 那时,中国古玩市场刚刚兴起,“我想靠此生活不成问题,就开始做古玩买卖。” 20岁那年,俞星伟开了他最早的古玩店,“父亲不认同,认为不能谋生,是不务正业,但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要紧的。再说我自己养活自己,15岁开始,我就再没从家里拿过钱。”后来,父母也就不多说了,毕竟孩子也没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俞星伟坦言,“于古玩,开始是爱好,后来是职业,之后又是爱好,真正的爱好。” 1993年,俞星伟认识了一位上海藏家,是位退休老师,“是老一辈古董玩家,不以此为职业。”的邻居是陈石濑,上海文史馆馆员,民国时就出名的老画家,“们那群人对古董能卖多少钱不清楚,却对器物的来龙去脉,背后的文化历史很了解。他们是真的爱好,对文物文史都有研究,他们对古董的态度引起我的思考。”俞星伟开始对器物背后的文化感兴趣,“是我作为藏家的开端。”
崭露头角
做认为对的事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7df32b3c3a8547aea011b44a63888d0520160816141716.png
俞星伟27年来的收藏,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十年,以史前文物为主;2000年后的六七年间,俞星伟收藏以嘉兴民风民俗及地方文化为主;最近几年,俞星伟的收藏重点转为文房器物。 刚进古玩界时,陈石濑送了俞星伟一本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资料。恰逢嘉兴建设,地下史前文物大量出土,也大量流失,“深感痛心,却能力有限,只能自己收购。”95年前后,俞星伟多次给市领导写信,呼吁保护出土的史前文物,并表示自己收有不少希望捐赠。 1996年夏天,嘉兴博物馆接收了俞星伟捐赠的139件史前文物。“这些器物是嘉兴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地方历史有用。另一方面,当时收购史前文物是非法的,我心里很矛盾,我对史前文明很感兴趣,也想得简单,都捐给博物馆,是不是可以到博物馆去工作,专门研究?” 没想到,这件事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人为我抱不平,也有人说我有目的、有条件地捐赠,既然捐了这么多,是不是卖掉更多。”000年,俞星伟将此后收集的496件史前文物再次捐赠,引发全国文物圈子和各大媒体的关注,被称为俞星伟捐赠事件,“没有提任何条件,不管大家怎么说,这个事情我认定是对的,我就坚持做。” 风波之后,俞星伟将收藏视线从史前文物转移,他对自己多年来断断续续收藏的嘉兴民间民俗藏品分门别类,2005年,发起嘉兴江南民间收藏联展,同时,全国首家以协会形式开办的收藏馆——嘉兴民间收藏馆开馆,俞星伟是馆长。 2010年前后,俞星伟受邀与一些大型拍卖公司合作。这两三年,打开他收藏的新视野,不再局限于杭嘉湖一带,他开始对文房器物感兴趣,尤其是铭文铭刻器物。他的收藏理念也日渐成熟,“收藏就像做课题研究,要成系列要做完整,无论是出书,还是办展,要出成果。”
术有专攻
不人云亦云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f4f67ae5b7c347eb832eaa3fc910ec1320160816141729.png
去年中秋前夕,“竹深处——春秋亭所藏文房器物展”开展,引得圈内圈外关注和热议。这是俞星伟的个人收藏展,展出的是他近几年收集的文房器物中的185件精品。 “‘竹深处’藏品展览,吓坏了,惊呆了。”不少人观展后,在微信朋友圈晒图晒观后感,“尤其佩服其文字,淡然处活生生一个专业收藏家的见识和情绪。” 俞星伟的文房藏品,有些极具价值,“‘宋官蟾蜍形瓷砚’,全世界现世仅有两方,另一方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俞星伟的自豪溢于言表。 有些藏品辗转多时才得。“
张鸣岐红铜熏炉”是万历年间名匠制作,代表同期最高水平。20多年前,俞星伟便知道这件铜炉,也多次透露自己想要收藏,藏家不愿割舍。五六年前,藏主出了车祸,经此劫难,藏主豁然开朗,将藏品全部拍卖。拍卖前夜,俞星伟在宾馆里彻夜难眠,他和朋友商量,如果第二天的拍卖超过100万还要不要,朋友劝他,“既然你这么喜欢,不如就拍下来,钱不够,我们借你。”幸运的是,第二天手炉流拍。会后,俞星伟找到藏主,诚恳沟通,“这是嘉兴名匠制作,能够让它回到故乡,也是功德一件”。最终,他以60万入手。 他办文房器物展,编写《竹深处》,图片精美,文字极具个性,包含他对每件器物的收藏与考证,其中不乏独特见解,特别是带有铭文铭刻的文房器物,多有故事。“我讨厌人云亦云,前人的观点,我一定要自己领会一遍,有自己的见解很重要。” 虽然他只是初中毕业,但20多年来,浸淫古董收藏,潜移默化,每天都与古器物打交道,都在不断学习。“我从一个篆字不认识,到现在常有人从外地甚至国外发图片过来,让我帮着辨认铭文。古代铭文篆刻,在国内古董商里,我算是认识比较多的人之一。” 俞星伟的身上有两个标签,收藏家和古董商。“随着年龄的增长,做古董商赚钱更多是为了收藏。”以藏养藏是他唯一的途径,因财力所限,放弃成为常态,“收藏实则是个痛苦的事。” 或许正因为此,俞星伟总是慎重选择收藏方向。他的收藏也总是走在潮流前面。依据对从古至今的收藏经验的分析,再以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历和眼光,他很自信,坚持自己的判断,“我所收藏的可能不是当下的热门,但我相信以后会是主流。”
返璞归真
善是为人之本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eb6178aff9be42d2a44155cf57c0611920160816141744.png
“我活得自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跟风,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很重要。”谈及个性的形成,俞星伟说也许和父母教育有关,但家里没立过规矩,也没有家训,“祖辈父辈都很善良,不做坏事,人缘好,好的事情就去做。”小时候,俞星伟常看到父母接济无处过夜的叫花子,“善良是为人之本,我能够看到父辈的就是淳朴和善良。现在我也常跟学生这么说。” 虽然祖上也是大户人家,但到父亲时家里已很穷,俞星伟打小就意识到要靠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能养活自己。他14岁离家独自生活,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很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做锅炉工时,他每月赚50块,省出二三十块给父母。 父亲只是初中毕业,但喜欢文学,坚持写日记,母亲是个戏迷,“这肯定影响我,我从小就文静,喜好文艺。”虽然喜欢地方民间民俗,喜欢收藏考据不是父母影响,“但骨子里还是有这个基因的。” 俞星伟有两个儿子。他常年在外,对家照顾不多,对孩子,他顺其自然,“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快乐的生活,至于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收入和身份的高低,都不重要,儿孙自有儿孙福。” 大儿子叫“任之”,包含两层含义,自由和担当,“听之任之”、“既来之,则任之”;小儿子叫“俞磬”,论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取其谐音,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很叛逆,初中毕业不想读书,俞星伟愧疚之余,却又理智,他给儿子两条路,“如果你觉得自己思想成熟了,能独立,你可以离开家,自己去飞翔;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能单独生存,在家里就要守家里的规矩。”儿子考虑后,背着包走了,俞星伟没有给他生活费,三天后,儿子回来了,独自生存没有他想得那么容易,“我不担心他,我给了意见,选什么路,你得自己担着。” 对于家庭,俞星伟有自己独特见解,“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单独存在的生命个体,除了道德伦理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以外,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