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有感

(2017-03-26 19:28:03)
分类: 大三下学期作业

读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有感

日本的一位文化名人说过,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来自灵魂,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也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就像英国诗人雪莲所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习和了解历史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提升素养、增加自己文化涵养的方式。现代社会,世界因互联网变得更小,在繁华浮躁的都市生活中,网络信息大爆炸,时而看书系统性地了解整个中华历史的脉络,丰富自己单调的娱乐生活。如《中国文化史》中说道,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大的愿望。

现代研究或者写作中国文化史的学者有许多,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在对于历史的叙述和评论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如古代的二十四史记载了三皇五帝到明末。《中国文化史》是以专题的形式,用现代化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发展、结合通俗和条理清晰的语言来讲诉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内涵。

在理论上,不能将人类一切的行为都称之为文化行为,但是事实上,人类一切的行为几无不与文化相关的,文化的范围很大,了解文化自然而然地能够了解社会。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而异,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导致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当地的文化和习俗都与当地人有着如血浓于水般深层的联系。

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自有文化历史而来,不过几千年,在社会形势大变的环境下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特征,并且辐射周边小国,这种历经千年的文化痕迹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东亚这一块大地上,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婚姻、政体、兵制、刑法、实业、教育、学术和语文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异于西方的文化圈,并且深入探索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能了解到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因素。

在原始时代,为了生存古老的中国人开始形成一个社会契约群体,而为社会群体服务的思想文化、层级体制也会随之而来更好地约束群体,因此一个群体接着一个群体也应运而生,以便更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在形成群体管理机制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分工也相应产生。在社会发展中,人们为了繁衍生息,因此而产生婚姻;社会群体中为了管理群体成员,从而形成政体;为争夺有限资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兼并会衍生出兵制;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随之产生刑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成员之间和平的资源交换会诞生实业;为了社会群体的知识传递和积累、人员交流,教育、学术和语文也水到渠成地出现。逐渐形成部落、城邦的社会群体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为国家,同时国家内部机制也一步步走向完善,从原始的奴隶社会走过封建社会,到达民主自由的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人类创造出灿烂的人文历史。

人类社会自形成之初,文明也相伴而生,语言文字的发明可谓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有了语言,然后人类能有明晰的概念;有了语言,人与人之间也能够进行交流,这个人的意思能够传达给另一个人。单有语言,仍觉得交流空间狭窄,不能跨越时间,于是便有了文字,赋予语言以形,以扩充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总之,语言文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将人们连接在一起,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中国文化史》的语文专题中,作者讲解了语言文字诞生的大致进程和汉字的发展演变,且以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式表达了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将从何发展的看法,并对当时社会中对汉字两级化说出自己的意见。中国文字的造字古有六书之说,这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许慎的《说文》对“六书”明确的下了定义,而《说文》是古人系统地对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词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字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管理制度,中国的一些古老文字也会关于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现象。古时的文字从图形开始,用图像描绘身边日常所见的现象,逐渐将图画简单化,集成象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以有形可画、依类象形的字为文,用文拼成形声相益的谓之字。经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后,汉字便在中国是统一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笔画工整且系统的隶书这一过程历经了几千年,此后的草书、楷书、行书是对隶书书写形式的变革,然而语音却是不统一的,在古时语音不同的地区因有山地阻隔,交流不频繁,语音便自成一派,幸而书写相同的汉字,不会导致语音不同的双方无法交流。

旧时流传的许多造字之说、造字法大都来自许慎的《说文》,其中大多数是可取的,但也有些观点粗糙甚至为谬论,然崇古之风盛的时代将造字视为神圣事业,无人敢质疑,有些不实传说遂流传至今。许氏说仓颉造字,《荀子之解蔽》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可见在古时仓颉只是众多会写字中的一个,当时长于某事被认为创造某事,而这在古时则会经常会犯的错误。在汉代关于古文有一场文化争论,因当时有人发现孔壁藏书,以此引发今文古文之争,《后汉书》提到齐、鲁、韩、毛四家诗派便是因今古文的差距各自建立了一套自成门户的系统解说。然而对于孔壁藏书此事的叙述仅见于《汉书》文内三处,而其他书只字未提,但凡历史重大事件,总和别的事情有关系,也总有人提及,所以关于孔壁藏书的文章很易散见各处,可见其说可疑。

在阅读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在了解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时候,应敢于质疑,有独到的见解,也不可盲信、畏于权威,学会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坤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