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话中的“V巴”与“V巴V巴”

(2015-02-22 07:38:42)
标签:

读书

成家

立业

治学

休闲

分类: 工作

            东北话中的“V巴”与“V巴V巴”

高元石

 

内容提要:本篇论文依据已有的相关文献和本人在社会生活的语言环境中对东北话的观察与感受,试图探讨东北话中的词尾“巴”与动词(V)组合构成“V巴”的构词形式及“V巴”的重叠形式“V巴V巴”一些语言特点。具体分析了:一、巴“的语音特征;二、"巴”的语言单位性质;三、动词V的语义特征;四、“V巴”“V巴V巴”句的句法特点;五、重叠形式“V巴V巴”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巴  “V巴”  “V巴V巴”

 

引     

 

         东北话是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之一。东北地区,从汉民族生息、繁衍、聚居的发展史来看,是比中原地区较晚的地区。东北的汉民族是中原汉民族不断向东北地区移民形成的。属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不同时代的地下文物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不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还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其内涵基本上都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相一致。”⑴“东北原始文化是中原文化向东北延展的结果,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⑵周代的东北地区还只是周朝的边疆地区,但是,周朝已经在东北地区正式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其后,到了春秋时代,山东、河北等地的一些部落迁徙东北地区,从此中原华夏文化由山东河北等中原文化的边缘地推进到渤海燕山以北地区。“从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是东北南部人口迁入的一个高峰时期,到西汉武帝时东北南部的人口达到了70余万。”⑶东北地区土著民族和各代相继兴起的少数民族主要的有貊族人,肃慎人,乌桓人,鲜卑人,高句丽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在很长的历史时代里,东北始终处于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聚居杂处的状态。到了清代,从顺治年间起,实行“辽东招民开垦政策”,到了康熙年间,向东北移民达到了高潮,其后到乾隆年间清政府的东北移民政策有所改变,封禁东北移民,但事实上的东北移民始终没有停止。大量的山东、河北等地移民迁至盛京,而后扩展到吉林、黑龙江。可以说,东北话就是在这历史的汉民族不断向东北地区迁徙中渐渐脱离原居住地并且慢慢受东北少数民族语言渗透影响而形成的。在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之前,简要述及东北话的历史轨迹,意在说明,方言的形成及划分,不能只从共时的角度仅仅看到地域的不同,还要从历时的角度关注语言(方言)演变的历史因素。

       对东北话语言特点的兴趣由来已久,这是因为本人是高语言教学兼带语言研究的,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本人是地道的东北人,祖上大约从清代顺治年间就从山东半岛移民到了辽东,世居辽宁海城,而且本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背井离乡,异地求学、参军、工作,在与东北三省一些地区的人员语言交际中,对作为汉语次方言的东北话,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本篇论文的形成,不是基于他人的文献,更多的是来源于语感。迄今为止,对东北话(东北方言)的研究,卓有成就的是东北方言词汇的研究,如许浩光、张大鸣编有《简明东北方言词典》⑷,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尽管如此,东北话的语言特点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处女地尚待人们探索。本文讨论诸如:

       (1)把铺盖卷巴起来,用绳子捆上了。

       (2)他最近心情不好,动不动级把媳妇擂巴一顿。

       (3)他们只是把地头的草拔巴拔巴,净糊弄。

       (4)把菜剁巴剁巴喂猪了。

这一类语句里的“V巴”和“V巴V巴”。“V巴”与“V巴V巴”既与方言词汇有关,又与方言语法有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的论述。本文把“巴”作为词尾处理,试图探讨东北话中的“巴”与动词(V)组合构成“V巴”的构词形式及“V巴V巴”的一些语言特点。将要具体分析以下几问题:一、巴“的语音特征;二、"巴”的语言单位性质;三、动词V的语义特征;四、“V巴”“V巴V巴”句的句法特点;五、重叠形式“V巴V巴”的语法意义。

 

一、巴“的语音特征

 

       “巴”在V后有三个读音:

       ㈠读音为[ра],是轻声音节。

       ㈡读音为[ре],是[ра]的弱化,元音央化,也是轻声音节。

       ㈢读音为[р],也是[ра]的弱化,元音[а]脱落,也是轻声音节。

 

二、"巴”的语言单位性质

 

       “V巴”“V巴V巴”中的“巴”是独立的词,还是依附于词的词缀,学术界一件不尽一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最初的试印本收录“巴1”“巴2”“巴3”,到2002年的增补本收录“巴1”“巴2”“巴3”“巴4”,都没有说到“V巴”和“V巴V巴”的用法。⑸这时的“巴”是词还是词缀,从该词典中我们找不到可资参考的依据。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⑹在“巴”词条下,列有15个义项,其中第13个义项是:“语助词。如:河北方言试一试曰试巴试巴。”语助词即独立的词。该词典所列举的例子中“试巴试巴”恰是“V巴V巴”形式,而且是与东北话有着渊源关系的河北话。

       把动词后的“巴”看做词缀的,中国复旦大学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⑺收有“巴”条,共列有38个义项,其中,在各地方言中属于动词用法的义项有23项,属于形容词用法的义项有3项,属于名词用法的义项有8项,属于量词用法的义项有2项,属于介词用法的义项有1项,计37项,最后一项,即第38项指明“巴”为词缀,“插入双音节形容词中间作中缀。在动词和名词后作后缀,表强调作用。”“巴”用在动词后举出的例子是知侠《铁道游击队》:“乡亲们弄来了一个破席片,卷巴着把老人埋葬。”这一例是“V巴”形式,该词典没有说到“V巴”的重叠形式“V巴V巴 ”。知侠《铁道游击队》写的是山东人,山东话同样跟东北话有着渊源关系。任学良的《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⑻把“巴”分析为“词头和词尾”,词尾是“名词、形容词词尾”,没有说到动词后接“巴”的情况。任氏所说的“词尾”即一般所说的“词缀”,但有人认为“词缀”跟“词尾”是两回事:词缀是用来构词的,是构词成分;“词尾”对应的是“词干”,是用来表示形态变化的,是构形成分。

       许浩光、张大鸣编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⑷作为词条,没有单收“巴”,在收录的形如“~巴”的词条及其举例中,有一些是属于“V巴”“V巴V巴”之列的,如(括号中的页码是该词典中的页码):

       缠巴(P45)垫巴(P98)揪巴(P211)卷巴(P213)拉巴(P230)

       擂巴(P247)敛巴(P254 )钳巴(P334)试巴试巴(P370)

       撕巴(P382)团巴(P409)约巴(P473)砸巴(P476)

       造巴(P479)眨巴(P483)支巴(P495)拽巴(P504)

《简明东北方言词典》把“缠巴”等作为词条处理,显然,“缠巴”里的“巴”应视为构词语素,又因其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当非词根,而是词缀。

       我认为东北话里的可前接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巴”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它是词缀,或者说它是词尾,或者说它是词(语助词),都有偏颇之嫌。如果说“巴 ”是词缀或词尾,那么,“巴 ”的构词意义或形态意义便缺乏类型化特征。如:

       A 泥+巴→泥巴        锅+巴→锅巴

       B 干+巴→干巴        倔+巴→倔巴

       C 卷+巴→卷巴        揪+巴→揪巴

A式是名词+巴构成的仍是名词,B式是形容词+巴构成的仍是形容词,C式是动词+巴构成的仍是动词。说“巴 ”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词缀或词尾,这种类型化失之宽泛,无法描述“巴 ”的构词意义或形态意义。有时候,“巴 ”前接某些词后组合成的“~巴”词性却变了,如:

       A 抽+巴→抽巴

       B 瘫+巴→瘫巴

       C 皱+巴→皱巴

A式是动词+巴变为形容词,“抽巴”有形容词的重叠式“抽抽巴巴”;B式是动词+巴变为名词,“瘫巴”意为“身体瘫痪的人”;C式是名词+巴变为形容词。

       把“~巴”中的“巴”看做“语助词”,似乎也不妥,因为有些“~巴”结合很紧密,确实是词,如:“哑巴、磕巴(名词);僵巴、窄巴(形容词);眨巴、支巴(动词)”等;有些“~巴”则是临时的组合,这时的“~巴”一般是“V巴”,如:

       A 砍+巴→砍巴(如说“把树林子砍巴光了”)

       B 砸+巴→砸巴(如说“把墙砸巴裂缝了”)

       C 捏+巴→捏巴(如说“脚崴了,给他捏巴捏巴就好了”)

       D 抻+巴→抻巴(如说“布有褶子,抻巴抻巴”)

       我认为,把“V巴”“V巴V巴”中的“巴”处理为动词的词尾似为稳妥些。

 

三、动词V的语义特征

 

       东北话“V巴”“V巴V巴”中的动词V,在语音和语义方面有一些特点。

       (一)动词V的语音特点

       动词V都是单音节的,双音节动词不会出现在“V巴”“V巴V巴”中。如说:

       A 把钱撕巴碎了。

       B 把墙抹巴两下就完事儿了。

       C 没事儿把地扫巴扫巴,别光玩儿。

       D 这双鞋补巴补巴还能穿。

而不说:

       a 把钱撕扯巴碎了。

       b 把墙涂抹巴两下就完事儿了。

       c 没事儿把地打扫巴打扫巴,别光玩儿。

       d 这双鞋修补巴修补巴还能穿。

       (二)动词V的语义特点

       动词V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的是收的动作,也有表示表示其他动作行为的;从动作行为实现的方式来说,有的动作行为是“徒手的”,有的则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才能出现或完成。

       V为手的动作。徒手的动作,如:

       捏巴——捏巴捏巴  掐巴——掐巴掐巴  揉巴——揉巴揉巴

       撸巴——撸巴撸巴  卷巴——卷巴卷巴  攥巴——攥巴攥巴

手借助于工具的而动作,如:

       扫巴——扫巴扫巴(用扫帚)    擦巴——擦巴擦巴(用抹布)

       剁巴——剁巴剁巴(用刀等)    切巴——切巴切巴(用刀)

       铲巴——铲巴铲巴(用锄)       劈巴——劈巴劈巴(用刀斧等)

       V为其他动作。如:

       踩巴:信任贪走近道儿,把庄稼地踩硬了。

       劝巴:这事儿他想不开,你去劝巴劝巴也许好些。

       念巴:孩子不喜欢念书,念巴念巴就不念了。

       馏巴:把馒头馏巴馏巴再吃。

       晒巴:屋里太潮,衣服都长毛了,拿出去晒巴晒巴。

 

四、“V巴”“V巴V巴”句的句法特点

 

       (一)“V巴”句的句法特点

       1 关于“V巴”句的受事语义成分。“V巴”句里有的不出现受事语义成分,有的出现受事语义成分。

       (1)有些“V巴”句可以不出现受事语义成分。如:

          腰抻巴了,疼了好几天了。

          两个孩子玩儿玩儿就支巴起来了。(意为“打起架来了”)

       (2)更多的“V巴”句一定要出现受事语义成分。这种受事语义成分有的是以宾语句法成分出现,有的是以主语句法成分出现,有的是以介词“把”的宾语出现。

       A 受事以句子的宾语出现,如:

          他没事总爱捏巴下巴子。

          那个小孩喜欢揪巴别人的耳朵。

       B 受事以句子的主语出现,如:

          家具砸巴了,粮食扬巴了,日子不过了。

          鱼竿撅巴了,再也不去钓鱼了。

       C 受事以 介词“把”的宾语出现,如:

           她生气了,把衣服扬巴一地。

           她把裙子撕巴了。

           鸡把别人家的小苗鹐巴了。

       2 关于“V巴”句的补语成分。“V巴”句里“V巴”后面有的没有补语成分,有的有补语成分。

       (1)“v巴”后没有补语,如:

          把地平巴了,想种点儿菜。

          把死人埋巴了,草草了事。

       (2)“V巴”后有补语,补语多为结果补语,少量有其他补语。如:

       A 带结果补语:

          柿子捏巴软乎了再吃。

          把萝卜剁巴碎了。

          胳膊抻巴疼了,轻点儿!

          把好好地东西给拧巴坏了。

          新车被他造巴完了。

          把钱扯巴光了,没干正事儿。

          把人家擂巴伤了,还得给人家看病治病。

       B 带其他补语:

          屋里扫巴两下,根本没扫净。(数量补语)

          俩孩子钳巴起来了。(趋向补语,“钳巴”意为“互相打闹”)

          两人抠巴了一天,也没抠出什么宝贝来。(时间补语)

       3 “V巴 ”句的句类特点

       “V巴”句一般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里,不出现在感叹句里。

       (1) 陈述——“V巴”句,如:

          他老师拧巴门把手。

          眼睛揉巴肿了。

          他把那些衣服卷巴起来拿走了。

       (2)疑问——“V巴”句,如:

          谁把书撕巴了?

          家具擦巴完了?

       (3)祈使——“V巴 ”句,如:

          你把猪肉剁巴了!

          把它砸巴了!

       (二)“V巴V巴”句的句法特点

       “V巴V巴”是“V巴”的重叠形式,“V巴 V巴”句的句法特点和“V巴 ”句的句法特点大同小异。

       1 关于“V巴V巴”句的受事语义成分。“V巴V巴”句里有的不出现受事语义成分,有的出现受事语义成分。

       (1)有些“V巴V巴”句可以不出现受事语义成分,如:

       先垫巴垫巴,别饿着。(“垫巴”,意为“吃点儿东西暂时充饥”。也说“垫补”)

       “谁行?”“我来试巴试巴。”

       (2)更多的“V巴V巴”句一定要出现受事语义成分,和“V巴”句一样,这种受事语义成分有的是以宾语句法成分出现,有的是以主语句法成分出现,有的是以介词“把”的宾语出现。

       A 受事以句子的宾语出现,如:

          女儿给妈妈揉巴揉巴肩膀。

          他没事就拧巴拧巴这儿,敲巴敲巴那儿。

          把树枝砍巴砍巴当柴火烧。

       B 受事以句子的主语出现,如:

          头发染巴染巴,没花几个钱儿。

          衣服团巴团巴,就装进包里去了。

          这件衣服补巴补巴还能穿。

       C 受事以介词“把”的宾语出现,这种情况最为多见,如:

          你把桌子擦巴擦巴,别眼里没有活儿。 

          今年得把房子修巴修巴了。

          把地趟巴趟巴就种上了。

       2 “V巴V巴”句的补语成分。“V巴V巴”句里“V巴 V巴”后面有的没有补语成分,有的有补语成分。

       (1) “V巴V巴”后没有补语,这种句法结构比较多见,如:

          把大葱撅巴撅巴蘸酱吃。

          把衣服刷巴刷巴就晾出去了。

          把墙缝堵巴堵巴。

       (2)“V巴V巴”后有补语,这种句法结构比较少见,如:

          把胳膊抻巴抻巴疼了。

          他敲巴敲巴两下,纹丝儿不动。

       3 “V巴 V巴 ”句的句类特点“V巴V巴”句一般分布在陈述句和祈使句里,不出现在疑问句和感叹句里。

       (1)陈述——“V巴 V巴”句,如:

          他们把坡地平巴平巴,支起了帐篷。

          医生给他脚捏巴捏巴,居然不疼了,能走路了。

          大家这么劝巴劝巴,她也想通了。

       (2)祈使——“V巴V巴”句,如:

          你们去把衣服晒巴晒巴。

          把老鼠洞堵巴堵巴。

          把这些地方再描巴描巴。

 

 

       五、重叠形式“V巴V巴”的语法意义

 

       汉语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各家说法不一。王力说,“动词重叠表示短时貌。”⑼丁声树等认为,“动词重叠后,表示‘稍微……一下。’”⑽赵元任把动词的重叠形式看作“动词的尝试态。'⑾胡裕树等认为,动词“用重叠方式表示尝试态”,“尝试态有时引申出时间短暂的意味”。⑿黄伯荣、廖序东认为,动词重叠属于“构词形态”,“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⒀综合各家的说法,汉语动词重叠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一)表示动作是尝试性的,(二)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三)表示动作的轻微,即动量少。我认为,东北话中的“V巴V巴”重叠形式,一般不表示动作是尝试的,可表示动作的时间短暂,也可表示动作的轻微即动量少,具有上述三种语法意义的(二)和(三),不具有(一)。此外,我认为东北话的“V巴V巴”还蕴涵动词V所表示的动作是非郑重的、没有达到严格要求的意味。简言之,“V巴V巴”是动词的非郑重态。举例说明如下:

       1 “V巴V巴”是短时的动作,如:

          我的脚崴了,肿成那样了,叫他捏巴捏巴就好了。

          这东西也太不结实了,敲巴敲巴就弄坏了。

       2 “V巴V巴”是轻微的动作,如:

          这点儿钱扯巴扯巴就没了,哪儿够用呀!

          抻巴抻巴就行了,别太用劲了。

       3 “V巴V巴”是非郑重的动作,如:

          萝卜洗巴洗巴就切了,能干净吗?

          他请人把墙抹巴抹巴就完了,这也叫装修吗?

 

结束语

 

       本篇论文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东北话里的“V巴”“V巴V巴”尽心了一些探讨,囿于所能检索的文献范围所限,笔者认为目前还没有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如果读者能指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诚表谢意,并恕本人孤陋寡闻),因而本文所作的一些探讨将有益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有益于东北方言的深入研究。本人语言学理论修养不够,文中倘有疏忽不当甚或谬误,敬请批评。

 

注释:

⑴⑵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页

⑶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5页

⑷许浩光  张大鸣《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各版本中的“巴”词条

⑹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1版,“巴”词条

⑺中国复旦大学  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篡《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巴”词条

⑻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第79页

⑼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第1版,第287页

⑽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版,第227页

⑾赵元任著   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08页

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版,第296页

⒀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版,第9页

 

附记:

       本篇论文是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2006年年度学术年会而作。论文构想于2005年年底,初稿草成于2006年5月初,2006年6月1日定稿。在中文系学术年会上做宣读交流。

 

西林吉老兵自注:

       本已退休,既无工作之累,又无学术研究之约束,然而整理昔日书稿,发现还有一些往日学术研究的半成品,这些东西留着占地,不留付之一炬,又觉可惜,故放到博客上,以此纪念我的劳作。公元2015年2月22日,乙未正月初四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学术著述
后一篇:雨后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