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
(2017-11-27 16:16:20)
标签:
数学课堂模式 |
分类: 教学课改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我们认为应包括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建立数学模型;巩固深化,解释应用以拓展提高;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以完善知识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引入新课。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归纳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4、充分验证,达成共识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这一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