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出土器物

标签:
官窑灰青釉南宋官窑修内司官窑 |
分类: 04=宋代名窑研究资料 |
修内司官窑盏托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通高6.1cm
口径7.6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20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南宋修内司官窑盏托。此展品为南宋文物。通高6.1cm,口径7.6cm。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这是一件在南宋官窑中较为少见的器形,由盏和托盘组成。盏,敛口、尖唇、弧腹,底部与托盘相连接。托盘花形口、坦腹、圈足外撇。盏与托盘中间为一圆孔,上下相通。胎体黑,口沿处修胎很薄,呈现“紫口”,圈足无釉,呈“铁足”状。施青釉,釉面淳厚、滋润、光滑,釉色青灰,淡雅,开冰裂纹。造型精巧、别致,做工精细。
修内司官窑鼎式炉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通高6.1cm
口径7.6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20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老虎洞窑套盒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9.2cm
口径17.5cm 底径19.1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1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圆形。子母口、盒面内弧,立面呈直桶形,内空。胎体灰色,施青釉,釉层润泽,釉色青米黄,通体开细碎冰裂纹。可以相叠成套组合。

老虎洞窑鬲式炉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高10.5cm
口径15cm 腹径15.9cm
杭州老虎洞窑址H1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老虎洞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北部,总计面积上万平方米。2013年3月至7月,考古人员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主要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出土的文物以陶瓷片为主,包括一些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及少量石器、铜器,器形有坛、罐、翁、杯、碗、盘、石斧、石镞等。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年—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全面、完整地揭露了老虎洞窑址,得以了解这处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全貌。
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赏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这使陶瓷史上的另一大悬案———传世哥窑的产地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