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乙己》教学内容探讨(附饶美红、肖培东老师课例)

(2016-02-27 09:23:17)
标签:

教学内容

孔乙己

分类: 九年级下册

教学文本分类:主题型文本,三课时。

核心教学内容:镇江王益民老师曾说:“不论怎样求异,《孔乙己》总有其核心教学价值。顾客们的‘笑’是绕不开的,它关乎‘凉薄’;围绕孔乙己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描写是绕不开的,它关乎‘一类人’的特征;小说‘横截面’的结构形式是绕不开的,它关乎‘有意味’的形式。”饶老师和肖老师都是先从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入手,再探讨别人是怎么对待孔乙己的,最后探讨作者的写作用意。

 

附1:饶美红《孔乙己》教学实录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e7aa30101sp81.html

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史。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请大家说说,通读课文后,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
  生: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他是一个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同感吗?
  生:他自己钱不多,买了点儿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还留给你们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书面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的时候就学过,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与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像跟我们同学说的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可笑的读书人。

  生:迂腐的读书人。
  生:善良的读书人。
  师: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已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
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坐着喝
!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
  生: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他喜欢与众不同。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在一起。
  生: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允许他脱下。
  师: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生:第四小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

  生: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众人都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编者按:这里可以重点品一品第四段和第6段,可以把这两段连起来做角色朗读,品析“叫、故意的高声嚷道、当真认识字么、捞、排”。品析“捞”可以用“考、得”来对比一下。品析“排”可以用换字法:“拿、摸、掏”,让学生模拟一下“排”是什么样子。顺带对比一下“摸”,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下在衣袋里“摸”钱的动作。)
  生: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都笑了。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链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
  生: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一落第—迂腐一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站在酒客的角度,会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如果我们从孔乙己的角度去想想,会发现这一切对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

  师: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第十小节的“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
  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文中这“十九个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   

       生:四次。
  生:“十九个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十九个钱”似乎代表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师:还有吗
?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
  生: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

  生: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用这种口气?
  生:动物。

  生: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在别人心目中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的地步
!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一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_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两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生: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编者按:我会这样问: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
  生: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回”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下,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请看这段文字(大屏幕呈现,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SPAN>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鲁迅先生眼前飘动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附2: 肖培东老师教《孔乙己》(转自肖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0e3830102we80.html

      

    教学背景:201516 ,江苏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 ,“同题异构小说,多重对话经典”的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课堂研讨会。

一、一“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内容感知)

生:肖老师生日快乐!(今天是肖老师的生日,这个班级的王益民老师知道了,让学生们课前问候表示祝贺。)

师:谢谢你们王老师记得我的生日,也谢谢你们记住了我的生日。快乐之余,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你说。

1:不记得。文章中没有提到。

师:那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

2:也不记得。

师:为什么?

2:因为全文只提到了他的绰号。

师:孔乙己,“乙己”两个字是他的绰号。好,打开课本,看看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切入”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可谓干净利落,别具一格。在借班上课时,教师不仅要适时“暖场”,更要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两者巧妙融合。培东在“记得”与“不记得”之间,用寥寥数语,迅速展开了学生原初阅读经验的交流。)

生(齐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师:对,这“乙己”还不是他的本名。再问,你记不记得孔乙己家里的人?

3:不记得。

师:为什么?

3:因为他是孤儿。

师:孤儿,哪里看出来的?

3:小说没有提到他家里的人。

师:没有提,你也不能随便下“孤儿”这个结论,但他一定是孤独的人。课文根本没有写到孔乙己家里的人,也没有人去关注孔乙己家里的人。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评判”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应该仅是“对错”的判断,更应该在对话过程中渗透评判的依据,这就是“以理服人”。“没有提,你也不能随便下‘孤儿’的结论”,就不仅有评判,还兼有评判的理由;评判之后,培东意犹未尽,从“没有写到家里人”,“没有人关注他的家里人”,得出“孤独”的结论,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孤儿”的回应,更是在有意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师:同学们,这篇小说你们已经读了几次了,还听说你们还拥有很多《孔乙己》的赏析资料。读了这篇小说,孔乙己这个人物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请你告诉我,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小说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也可以是表示境况的形容词,当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词。

(学生思考)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提问”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是简洁、明确、易操作的。“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提问简明,指向明确。因为是“主问题”,培东对问题的回答方式提出了规范要求,同样,这个要求也是很简洁明了的。试想,如果我们的提问语言啰嗦不清,学生还需要先筛选信息,再参与活动,那就费时不讨好;如果我们的提问语言晦涩难懂,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意图和要求,还需要费劲解读,那就耗力没价值。)

4:我觉得他很可怜。

师:你最能记得孔乙己的“可怜”,为什么?

4:因为他本来就很不幸,科举没有考上,而且之后在店里还经常遭到顾客冷眼。

师:请坐。你记得孔乙己什么?

5:我记得孔乙己的“守信”。

师:守信,怎么说?

5:他经常不带现钱到咸亨酒店去吃饭,就欠钱,后来他还是及时把钱还上了。

师:这也是他的一个好品德。来,女孩子,你记得孔乙己什么,一个字来表达试试?

6:迂。

师:迂,怎么说?

6:因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师:满口之乎者也,能不能把“满口”这个词去掉?

6:不能,因为“满口”体现出他的书呆子气太浓了。

师:更迂了。请坐!

师:你记得孔乙己什么?

7:我记得孔乙己的“骄傲”。

师:骄傲?为什么?

7:因为他到咸亨酒店吃饭的时候,他不同于短衣帮,他穿的是长衫。

师:哦,长衫。穿长衫为什么骄傲?

7:因为这是读书人的象征。

师:也就是说,那是一种自认的身份的象征。

师:同学们,他刚才说话有一个地方出问题了,他说孔乙己吃饭的时候,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是吃饭吗?

生(齐):不是,是喝酒。

师:吃饭和喝酒有什么区别?

8:吃饭更阔气。

师:他有没有能力到那个地方去吃饭?

8:没有,他很穷的。

师:最多是一碟茴香豆,两碗酒,是吧。请坐。

师:好,再来说,同学们。你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9:我记得孔乙己生活很悲观。

师:读书要学会概括,用一个字或两个字?

9:悲。

师:孔乙己悲在什么地方?

9:他每次到酒店,都受到别人的嘲笑。

师:精神上受欺凌折磨。你记得孔乙己什么?

10:迂腐。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说过了,看来,孔乙己的迂腐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11:我记得孔乙己的落魄。

师:落魄,哪些句子可以说明?

11:当别人问他“你识字吗”,他就显得特别神气,但是当别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样子。

师:“落魄”这个词用来形容人的境况的,更多的是指物质经济状况,你为什么从他的表情上来说明?

11:应该是“落寞”。

师:不,我觉得你的“落魄”说得很好,在孔乙己眼里,什么落魄比没钱、生活过得差更糟糕?

11:他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利。

师:这就是孔乙己一生中最大的落魄,最承受不住打击的伤痕。非常好。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追问”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追”得及时,“问”得恰当。这个环节的“追问”,充分体现了培东的教学智慧。一“追”:“落魄,哪些句子可以说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文本,避免架空分析;二“追“:“‘落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境况的,更多的是指物质经济状况,你为什么从他的表情上来说明”,质疑,把问题再抛给学生;三“追”:启发,在学生提出用“落寞”来替代“落魄”时,培东先肯定了“落魄”,继而启发学生思考“在孔乙己眼里,什么落魄比没钱、生活过得差更糟糕”,学生终于认识到,孔乙己最根本的落魄,乃是“半个秀才都没捞到”,这是一个透过表象分析实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抓住契机,慢慢追;学生循序渐进,渐渐得。)

12:我记得孔乙己的“长衫”。

师:又到了那件长衫,具体说说。

12:因为长衫代表孔乙己身为读书人,但又必须与短衫帮混在一起的境况。

师:你知道这一件长衫是什么样的?

12:让人看起来很没面子的。

师:这长衫就是为他挣面子的,你再看看课文中写他的长衫的语句。

12读:他的长衫,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又脏又破的长衫,看似儒雅,但却如此破旧。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落魄、懒惰、迂腐与清高尽在其中。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小结”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成果及时进行小结,以形成相对完整的活动结论;另一方面,在“结”的过程中,又需要有认识上的提升。如培东所言的“落魄、懒惰、迂腐与清高”,前三个词语是直接来源于解读认知,“清高”,是老师在学生发言中“面子”的基础上,提升性总结出来。这样的小结,看似轻轻一点,对学生而言,则是又迈进了一步。)

13:我记得孔乙己的“贫穷”。

师:贫穷,为什么?

13:因为他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所以说……

师:那你知道孔乙己一生中最大的贫穷是什么?

13:科举考试没有获得功名。

师:科举考试没有功名,自尊心上的贫穷,是他最大的贫穷。再最后请一同学来说说。

14:我记得孔乙己的“痛苦”。

师:痛苦,怎么说?

14:他每次在酒店里喝酒的时候,总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并且他偷书是为了看书,但几乎每一次都会被别人在身体上进行残害。

师:每一次?小说当中哪个句子能说明?来,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

师生共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师:哪个词说明每一次?

14:一,都。

师:读书,要学会从隐性的不明显表意的词上去读。大家把“一”和“都”圈出来。你看,这样一说,我们就知道了,连同你们资料里的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脸”甚至某些动作等等都是我们对这个文学形象最深刻的记忆。迂腐的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贫穷的孔乙己,落魄的孔乙己,痛苦的孔乙己,诚信的孔乙己……这个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挣扎的小人物的形象越发清晰了。

 

二、二“记”——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重点研讨)

师:同学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记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对孔乙己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阅读,思考)

15:孔乙己的伤疤,孔乙己考不中秀才的耻辱。

16:他们记得孔乙己欠钱的话,他们会让孔乙己尽快去还钱,如果孔乙己偷书,他们也会非常记得。

师:表达有点急急忙忙,我们还是先一起来读一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文字。“孔乙己一到店”预备读——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牵引”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引领课堂活动行进的大方向。这个教学语言的使用,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失之于宽,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导致“放得出去,收不回来”;也不能求之以严,用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活动过程,甚至“挖坑让学生跳”。最艺术的做法,就是当放则放,当收则收。我们看培东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先“放”: 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对孔乙己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视角,从“我”对孔乙己的评价,转向“文章中的人”对孔乙己的印象;再“收”:“表达有点急急忙忙,我们还是先一起来读一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文字”,这里为什么要打住学生的回答,将阅读关注点移到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场?我的猜想是,学生前面的“跳读”行为背后,是思维的“跳跃,并且这种跳跃性的思维,并不是根植于文本的逐层深入的解读。为了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核心,所以老师运用教学语言来组织“定点”欣赏,以此“牵引”学生的活动走向。)

生(齐声朗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师:好,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细细读读酒店里的对话。孔乙己一到店,大家说的那句话怎么读?

17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有点低)

师:是这样说的吗?同学们,这句话怎么说,你说说看。

18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情并茂)

师:你读的声音为什么比他响?

18: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外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高声嘲笑。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样子的嘲笑?

18:叫道。

师:对,是有人“叫”道,声音要拉高拉长的。来,你再来叫叫看。

18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同学们,这些人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生(齐):伤疤。

师: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你说。

19:“新”字,说明老伤疤大家都没忘记。

20:“又”字,说明这样的嘲笑不止一次。

:“新”字有味,“又”字更有味。来,我们将“又”字去掉,读读看孔乙己,你脸上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个“又”字说明什么?

21:说明孔乙己不是第一次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那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嘲笑他。

师:如果你能把语句顺序反一反,我觉得更棒。表达的时候要从“那些人”出发。

21:因为那些人不是第一次这样嘲笑孔乙己了,也说明孔乙己也不是这样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

师:说明他们惦记孔乙己的伤疤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叫道”。

生(齐读):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高声)

师:后面说话还有“又”字吗?

22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嘲讽)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22: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22 “又”字。

师:还有呢?

22:“偷”字。

师:这个“偷”字当然得说很响。最能表达他们对这个事情的认定感的是哪个词?

生(齐):“一定”。

师:再看看,哪里可以看出这种冷嘲热讽?

生(齐):感叹号。

师:来,你再把这句话读读看。

22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略平淡)

师:同学们说这样读行不行?

23: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还没有刚刚的响亮。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读得够响亮的。我们一起看看这句话,“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哎,这里又有一个“又”字,而且说话人已经不是他,注意啊,是“他们”,因此这句话是众多酒客一起“嚷”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嚷,好不好,预备起——

生齐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高声,嘲讽)

师:故意的味道没有出来,你还要给我摆出点故意的味道来。“故意的”预备起——

生齐读此句,师再读此句。(故意嘲讽味足)

师:好,从这几句嘲讽中可以看出他们最惦记着的是孔乙己的伤疤。再看看,还有没有?

24:他们还惦记着……(语塞一时说不出)

师:这些人记得伤疤,还记得他的什么?看一看后面的故事,他们最记得孔乙己的是什么?你来说。

25:他们还记得孔乙己被吊着打。

师:被吊着打,打得最悲惨的叙说在哪一段?

生(齐):第10段。

师:一起来读一读,“一个喝酒的人说道”预备起——

生齐读: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师:这样一段对话,我再请一位男同学跟我一起对话。这里有两个角色,你想读谁,喝酒的人还是掌柜?

26:随便。

师:行。那我读喝酒的人,你读掌柜好吧。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请坐。我们再换一下。接下来一个同学读喝酒的人,另一个同学读掌柜。来,你来读掌柜。

两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你来说。

27:这里是一连串的问答。

师:一连串的问答!我们平时会怎么写?

27:平时会写谁谁谁说。

师:谁说,谁说,是这样写的吧。考虑一下,同学们,鲁迅这里为什么不把这些“谁说,谁说,谁说”加塞进去?

 

(学生思考)

28:不加进去,就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和喝酒的人看热闹的心态。

师:你觉得这段话是对孔乙己的毫不关心吗?

28:关心了,但关心的是被打的故事,很好奇,很想问个究竟。

师:所以说话就会快一些,是不是?

28:是的。如果加上“谁说,谁说,谁说”,可能就破坏了这种急切的感觉。

 

师:那现在再找个同学来读读这个掌柜的,肖老师来读喝酒的人,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29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就这个“哦”字怎么读?你来。

30:哦?(询问语气)

师模仿读,再邀两生读。

师:刚才前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31:第一个同学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同学,感觉是问号。

师:句号,问号。同学们考虑一下,句号,问号,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来,再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哦!(感叹语气,惊讶)

师:哦!为什么发出这声感叹?读书时有想过这问题吗?

32:没有。

师: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句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你们说——

生齐说:哦。(句号语气,平淡)

师:问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问号语气,疑问)

师:感叹号时又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感叹语气,吃惊)

师:哦!(声音延长)这个感叹号里包含怎样的感情?

33: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师: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平时你表达惋惜会用感叹号的吗?

34:我觉得是对他打折腿的惊讶。

35: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36:急于听到这里面的故事,很好奇。

师:对,惊讶好奇,想知道这个过程有着怎么样的新奇,它将成为这个酒店里的一个谈资一个笑点。所以,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感叹号读读试试看,“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感叹,吃惊)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读下去。

师生分角色读“他总仍旧是偷。。。。。。打折了怎样呢?”

师:你发现吗?掌柜这时候说话还有什么特点?

37:句子很短的,特别急切。

师:说话过程中有没有把“孔乙己”给加进去?

生(齐):没有。

师:我们把主语“孔乙己”加进去试试。

(师生共读:“孔乙己后来怎么样?”“孔乙己后来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样呢”)

师:考虑一下,掌柜说话为什么不把“孔乙己”这一事件的当事者放进去?

38:掌柜急于想知道个中情况,至于孔乙己这个人,是不在心的。

师:说得好!他对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关心,就想知道这个里面是怎么发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对更多的人说一说这个故事。同学们,这些个“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读慢一点还是快一点?

38:快一点,急促,太想知道了。

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出味道来。女同学,喝酒的人;男同学,掌柜的酒客的。女同学开始读,预备起——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他怎么会来……后来打折了腿了”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句号。

师:“许是死了”后面是句号。掌柜的第一声是感叹号,让他也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你来。

39读:许是死了!(感叹号语气,强烈)

师:你再来读读句号结束。

39:许是死了。(句号语气,平淡)

师:为什么用句号?

39: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师:比之感叹号,这里句号确实有不太肯定的语气,还有其他意味吗?

40: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41: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42:故事讲完了,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很冷冷的。

师:生死无所谓了,没有人会去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喝酒人的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不轻不重,这个故事到这里就没了下文。于是掌柜的就慢慢的算他的账,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没人去关心他的生死,没人去关心他的生命存在与生命状态。这些酒客惦记的是他伤疤里的笑料、被打折的腿里的故事。那个掌柜呢?他最惦记什么呀?

43:掌柜的记住的是孔乙己欠他的钱。

师:欠他的钱,第几段?

4312段。

师:你读一读。

43: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接读: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

43: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这个“又”字文中又出现了。掌柜的说欠钱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标点啊?感叹号,为啥这里用感叹号呀?

44:这里说明掌柜的对孔乙己欠钱的事非常关心。

45:孔乙己还不如这十九个钱。

师:对欠的钱非常关心,但对这个人的生与死根本不在乎,所以,掌柜记得的永远是孔乙己的钱。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预备起——

生齐读,师接读到这段结束。

师:你看掌柜的终于把粉板给取下了,取下粉板其实也就代表着什么?你来说说看。

46:说明孔乙己现在已经无法偿还这个债务了。

师:哦,还有吗?

47:没有太大希望了。

师:没太大希望了,钱来不了了。

48:他也许觉得孔乙己已经死了。

师:孔乙己可能死了。孔乙己对掌柜的来讲,他只是粉板上的一个名字,一个符号,绝对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课文中写这个“记”字写了三次,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次的“记”,在第三段的结束。“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齐读。

师:把“记”字圈点下来,老师也写在黑板上了。

(教师板书:记)

师:还有一个“记”在哪里?哦,这个同学眼尖,你来说。

49:第五段中“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暂时记在粉板上”。

师:“暂时记在粉板上”,又一个“记”。看,孔乙己被大家记住,只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生命,是他的离奇曲折的某些故事,是他伤疤残腿里的伤痕累累的谈笑,不关乎生死。再看一下,课文还写一个人对孔乙己的记忆,这个人是谁?

(学生思考)

50:店小二。

师:店小二,也就是文章中的“我”,所以第一次去记住孔乙己的就有“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读读。

生齐读。

师:你怎么理解“我”这个十二岁的小伙计的记得?“我”记得的是孔乙己的什么?你来说说看

50:小伙计记得的也是孔乙己引起的一些笑声。

师:孔乙己引发的一些笑话、笑料、笑的场景。“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讲,他记得孔乙己,是因为孔乙己让他活泼的,也让所有人活泼的。这就更说明了?

51:没有人真正去关心孔乙己的命运,没有,他只是人们的笑柄。

师:他只是一个笑料,只是那个社会的笑料,供大家取乐,供大家开心的一个笑料。所以,孔乙己就这样被所有的人记住了。文章中也写到了孔乙己对别人说了个“记”字,他是对谁说的?

(学生思考,有举手)

52:记住茴香豆的茴字。

师: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52读“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师:对,你从这里孔乙己的两个“记着”能读出点什么呢?我们一起把这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从两个“记着”读出点孔乙己的什么来?

生沉默不语。

师:想不出来,建议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来——

52读后答:从这看出孔乙己十分想帮助小伙计,很善良。

师:想帮助谁?

52:帮助鲁迅。

师:是鲁迅吗?

53:不是,是“我”。

师:这关系到小说中的一个概念了。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所以这儿,孔乙己关注“我”,关注这个小伙计,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善良。但是这个小伙计却一样反讽孔乙己,看他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他说“谁要你教”“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一起来读读,预备起——

生齐读。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启发”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老师及时抓住启发的契机,并即时组织好启发的教学语言,从而“点亮”学生的思维。这一段课堂活动,用时18分钟,在老师不断的启发之下,学生不断超越自己,获取更为丰硕的阅读体验。我们来看看,培东一共采取了哪些形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大家说说该怎么读?这是用讨论读法来启发思考;“哪个字可以判断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这是通过品析关键词来理解人物;暗示学生关注“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甚至于“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从句式和标点进而窥斑见豹。如此启发,实在是高妙之举。由此可见,通过教学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要保证“启”了之后能“发”就需要斟酌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话”说对了,是启发,说得不妥,就可能成为阻碍。)

 

三、三“记”——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主题探究)

师:由此看到,大人们嘲笑他,小孩子也在嘲笑他。因此,孔乙己的故事就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这样的话,老师就想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

(生沉默。)

师:记住他的伤疤,记住他的故事,你觉得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

54:这些人没有记住孔乙己。

师:理由是——

54:在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孔乙己对别人的生活并没有影响。

师:“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同学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来说说看,这句话里还能读出什么来?

55:孔乙己被大家抛弃,不存在一样。

56:他们觉得孔乙己有没有都无所谓。

师:孔乙己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被人深深记住并关怀的人。他的存在,最多是给这单调无聊的世界一点笑料。他被所有的人包括和他一样的底层的人所践踏嘲笑,他不是一个被记住的人,相反,是一个……

生(齐):被忘掉的人。

(教师板书,在“记”前写下一个大大的“忘”)

师:是的,这是一个被忘记的人。他们记得的只是孔乙己伤疤中的片段,是打折了腿的那种情状,和被打折了的腿的讥讽,那是他们的笑料与谈资。但他们忘记的是孔乙己的灵魂、他的内心世界、他痛苦的表情、他悲惨的命运。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这就是孔乙己!在这“忘”与“记”之间游移的都是嘲笑奚落打击,都是冷冷的讥讽的目光。这些人,我们称之为?

生(齐):看客。

师:写出这个字,“看”字。

(教师板书:忘——看-——记)

师:所以,同学们,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它有一种最深的寓意。通过记住,通过忘记,通过这些看,你觉得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还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

57:我觉得要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师:对当时社会的抨击。

58:科举教育对人毒害之深,等级观念深刻。

师:这些在小说中都有表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罪恶。围绕老师的板书来看,还可看出什么?

59:我觉得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冷漠,社会的悲凉。

60:我看出这些人没有同情心。

师:这些人,主要是什么人?

61:老百姓,酒客。

62:社会上这些和孔乙己一样的人都只好奇某些人的悲惨,而不在意某些人的生命感觉。

63:他们就是冷冷的看客。

64:没有丝毫同情,他们冷漠麻木的心灵令人悲哀。

师:好奇某些人的悲惨,而根本不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本身。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预备起——

(生齐读1213段)

师:同学们,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这些看客只想咀嚼他人的悲哀,只想品味他人的痛苦,他们只想成为他们某些痛苦故事的传播者,做幸灾乐祸者,做冷眼旁观者,甚至做恶语相向的人。也正是这些人慢慢地把孔乙己带进了死亡的边缘。因此,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国民,尤其是中国的国民,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还说过一句话:“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同学们,《孔乙己》这个故事永远咀嚼不完,这个故事永远思考不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应该笑,但走进孔乙己的世界,我们真的很想哭。让我们一起怀念这个不幸的苦人,一起来读读他最后的背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让我们怀着很沉痛的心情,预备起——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缓慢、悲凉)

师:“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记住这个背影,也让它留给当代社会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人。下课。

(徐杰老师点评:具有“点化”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其最高的境界,就是执教者通过自己的言说,能使学生产生豁然的感觉、收获顿悟的成就。这个主题研讨环节,培东数度点化学生,极精妙。如:“他不是一个被记住的人……这是一个被忘记的人……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这一段精彩的讲析,回扣了前面文本解读的关键词“记”和“忘”,学生经此一点,视角触及“看客”,批判现实味道更浓;再如:教者接着对“看客”进行了描述,“这些看客只想咀嚼他人的悲哀,只想品味他人的痛苦,他们只想成为他们某些痛苦故事的传播者,做幸灾乐祸者,做冷眼旁观者,甚至做恶语相向的人。也正是这些人慢慢地把孔乙己带进了死亡的边缘”,这段“有温度”的描述,感染着学生,也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到“看客”的危害;最后引用鲁迅的话,“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让学生瞬间能把读小说,读社会,和读自己联系起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意义,一点即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