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内容探讨(附王正玲老师课例)
(2016-02-05 19:40:18)
标签:
教学内容故乡鲁迅 |
分类: 九年级上册 |
教学文本分类:主题型文本,不预习的话要四课时。光把课文朗读一遍就要大半节课了。
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变”来分析人物描写,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能分析怎么写的。
附1:王正玲老师: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故乡》课堂实录(转自http://cxjys888.blog.163.com/blog/static/458169372014102410515485
(另:沈庆九老师点评过此课)
一、导入新课
师:“故乡”是一个惹人情丝的字眼,说到故乡,你们能想到那些语句?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我们似乎从小就会背诵的,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仿佛与生俱来,还有哪些?
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多情自古恋故乡,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文中的“我”,对故乡又有着怎样复杂的别样的情感呢?(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课文都读过了吗?读懂了什么?
【屏显】把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或画面读一读,说一说。
生5:我印象深的是“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读完分析:)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还有“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特别体现她的贪财好利。
师:哦,杨二嫂尖酸刻薄的话语和一个细节,生动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生6:我难忘的镜头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记忆中的故乡充满活力,而这里描写的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凉、毫无生机。
师:这段写得真好,其中有一个字特别传神,是哪个?
生7:“横着”。
师:把这个字画出来,
生8:
生9:“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由这个“飞”字可以感受到宏儿天真活泼,和见到来客的喜悦。
师:
(生笑。)
生10:我难忘的画面是“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一段把回忆中的故乡描写得很美,把少年刺猹的画面写得生动形象。
师:这段回忆中的故乡写得真是清新、浪漫、唯美,我们一起读一下,同时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划出来。
(生齐读此段。)
三、与杨二嫂对话
师: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见到久别的故乡人,会怎样的滔滔不绝、互诉衷肠呢?想象一下。但是文中与杨二嫂的对话却是——
【屏显】我愕然了。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师:没想到吧?
生齐:嗯。
师:是什么让“我”愕然?为何说不成话,最终“无话可说”?请朗读课文39—52段,圈画分析。
(生朗读课文。全班交流。)
师:什么叫愕然?为什么这样?
生11:
生12:她样子前后变化大,以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文静温柔美丽,现在的样子让“我”完全认不出,让“我”愕然。
生13:因为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冷笑着说话,她这样对“我”,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因为我并没有以鄙视的态度看杨二嫂,而杨二嫂却对我冷嘲热讽。
师:她也有笑,她怎样笑?
生齐:冷笑。(生齐模拟冷笑。)
师:
:
生
师:
生15:
师:这是杨二嫂的想像,反映出她的思想还停留在腐朽落后的旧时代。先前“我”还试图和杨二嫂对话,但听到这句话时,“我”知道和她已经完全没有对话的可能了,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我无话可说。(师板书“无话可说”)
(3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和我的无言以对。)
师:“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你觉得这“无话可说”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16
师:不屑,可鄙!
生17:
师:这两个词用得好,可悲、可怜!她年轻时买卖非常好,现在已经破败了,或者是一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活很贫穷,这是她的可怜,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情感与温暖。她可笑、可恨、可鄙,而又可怜、可悲、可叹。
四、与闰土对话
师:“我”对杨二嫂无话可说,与曾经的童年伙伴呢?是否会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呢?
【屏显】“啊!闰土哥,——你来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朗读课文55—61段,思考分析。
(生朗读课文。)
生18:“我”说不出话,是因为在生活的重压下,闰土最终变得不再像少时那样活泼,富有生气,而是变得恭敬,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给他们造成了隔膜。
师:你说了两层意思,你觉得闰土已经没有了少年时候的活泼,没有活力,让我感到可悲可惜说不出话。第二层意思是说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两人产生了隔膜,文中有没有具体的表现?
生18:闰土叫了“我”一声老爷。
【屏显】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师: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特别是加粗的字。
(生自由品读文段。)
生19:我从“终于”二字体会到了他叫老爷之前激烈的思想斗争。
师:后文还有一句——“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这里也用了“终于”,可见决定任何事情他都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连座位都不敢坐。
生20: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欢喜”是因为他见到了少时的玩伴很高兴,“凄凉”是因为他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了,因为两个人地位不同,他必须表现得恭敬。
生21:
生22:“分明”说明他叫的非常清楚,我感到特别刺耳。
师:嗯。一声老爷让“我”打了个寒噤,“寒噤”怎么理解?
师:感到悲哀、心痛、心寒、心悸,他们之间已经不平等了。因为在闰土的观念里面,人与人之间是有等级差别的,我就应该叫你老爷,你就应该高高在上。文章中母亲要他称呼“迅哥儿”时,他说了一句话——“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规矩”和“事”指的什么?
(师板书“我也说不出话”。)
师:这一次失语并不是因为杨二嫂那样的咄咄逼人,中年闰土说话有什么特点?我们再找相关语句体会一下——
【屏】“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师:再读读试试,
(28段)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少年时候的闰土说话有什么特点?读一读体会。
(全班读——个别读文段。)
师:大家刚才读得都很本色很欢快,那,这里的省略号又表示什么?
生27:他心里还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见多识广,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
生28:“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生齐:赞同。
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官绅的剥削,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关键是封建残余思想使人民生活在层层盘剥下又安于现状,不敢反抗。中年闰土这样一个“木偶人”,就是当时中国千千万万劳苦农民的代表。
师:讨论一下:面对中年闰土,“我”说不出话来,与对杨二嫂的“无话可说”内涵一样吗?
师:一对沉默寡言人。有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你觉得中年闰土是会爆发,还是会灭亡?
生异口同声:灭亡!
师:著名学者王富仁也这样说“中年闰土这样的‘老实人’,是被中国传统宗法伦理道德严重束缚着的人。他们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力量,没有争取自己美好前途的奋斗意志和智慧才能。他们消极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压。”消极地忍受,默默地消亡,这更令“我”倍感哀伤痛苦。
五、与“我”对话
师:第二个问题——“我”是否绝望了呢?
生37:没有。文中又写到了一个未来的故乡,代表人物就是宏儿和水生。
生38:“我”对他们满怀希望,在课文中这样写:“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希望他们过上消除隔膜的生活,连成一气,彼此是平等的。
师:我痛苦失望过,却又苦苦地思索,对未来充满希望。(板书“希望”)
师:这美好的图景是一种象征,一种美好的憧憬,齐读品味一下。
生4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说有了希望不追求就变成了没用的,只要坚持去奋斗,最终一定会成功。
生齐:不相等。
师:对,这是小说,但在“我”的身上有鲁迅的影子,又不等同于作者。“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
(生齐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