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内容探讨

标签:
教学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分类: 八年级上册 |
教学文本分类:语用型文本。自读课文,锻炼抓住设问句等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培养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核心教学内容:本文我觉得放在本单元最后讲更好。它不太像说明文,有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更像议论文。这两篇文章不太好懂,它和本单元其它文章的不同在于它是由严密的逻辑分析的,学生得读懂逻辑分析了,才算读明白。所以必须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至少认真读两遍才行。一节课光让学生默读两遍就得10分钟左右了。剩下30分钟一定要注意选择教学内容,否则就水过地皮湿了。
http://s14/bmiddle/005MJ20xgy6Wio8B3INbd&690
第二篇设计这个练习:
已知:6500万年前是恐龙灭绝的年代。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里发现了斯石英。
求证: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示例:
∵斯石英是由超高压力产生的
∴撞击会产生斯石英,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也会产生斯石英
∵斯石英在超高温下会恢复原始状态
又∵火山爆发会产生超高温。
∴出现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但肯定没发生过火山活动。
∵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石层发现了斯石英
∴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第三环节,对比分析,把握中心:两篇短文的推理都涉及了哪些领域?这印证了课文中的哪句话?
http://s5/mw690/005MJ20xgy6WipfNku864&690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进一步理解中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