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内容探讨(附王君、周玲娟、刘秀银老师的设计)
(2015-10-07 11:41:43)
标签:
教育内容苏州园林叶圣陶 |
分类: 八年级上册 |
核心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
话题:第二自然段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段落,在全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法:跳读,整体俯瞰,关注各段中心句,思考各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小结:二段提纲又挈领
小结如下:总分结构真清爽
第三环节是“欣赏语言”。
话题: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相当漂亮……
方法:换读、朗读、咬文嚼字。
就精读假山这个片段和教师改写的,进行对比:PPT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有的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栽种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很丰富,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其中趣味,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记苏州城市,只觉得自己在爬山。
小结如下:PPT
叶圣陶的语言漂亮是因为:
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
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
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
然后再让学生读几组句子,进一步体会,如:(PPT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
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可是没法说出来。
阶砌旁边栽几
墙上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
给补上几
诸如此类,
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
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最后再回到全文的关键句,从语言美的角度来感受: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了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PPT
讲究整体结构的统筹布局,
讲究段落之间的变化呼应,
讲究片段内部的起承转合,
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典雅。
总之一切都要为了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叶圣陶就是这么做的。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文字也是他们的园林。
附1:原文开头的文字
附2:助读材料
附3:《苏州园林》课堂教学艺术镜头——《语文学习》2016.2(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0e3830102w6e1.html)
“隔界说”:半只脚的踏入
江苏省天一中学
师:苏州园林的设计在细小处也是十分精心,如“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大家如何理解这“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呢?
生:隔了就像没有隔,界了就像没有界。
师:能不能具体一点说?
生:用墙壁隔开了,但中间有镂空的地方,可以看出对面部分的景色。廊子是穿透的,也可以看到对面。
生:我感觉这是建筑上的透视,从镂空的地方看出去的景色感觉比一览无余的景色更加令人向往。
师:你们的理解很准确,让我们继续往下思考一步,苏州园林里为什么到处都有这样的设计呢?
生: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增加景致的深度。
师:景致的深度是什么意思?
生:让景色有远近的纵深感,或者可以用一步一景来形容。
生:我觉得是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让人看了不觉得腻味。就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是一种景观,从另一个角度看过来是另一种景色,其实是一处地方,但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生: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还是紧紧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写的:让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镂空的窗户,长短的围廊就像是画框一样,把景色框在中间,特别像图画。
生:我支持前一位同学所说,但要改一下的是,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游览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是从设计效果的角度来思考的,那能否从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呢?
生:我猜想一下,可能是因为苏州园林地方不大,不像北方园林一样广阔,因此只能在小地方做文章。多一点弯弯绕绕,就多一点景色。
师:有道理。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除了将景色更加精致化,利用长廊,用镂空的围墙来增加空间的参差感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生:我还想到,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两边的景物互为背景,有点像上次学到的现代诗《断章》里的诗句,“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你在窗前看我”。(笑)
师: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维,让我们领会到了园林建筑中这种“遮遮掩掩”的艺术魅力。除了各式廊子和镂空的墙壁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隔界”艺术设计?
生:如果要我来设计的话,我会用竹子来把景色隔开,因为竹子比较细,透过叶隙间,可以若有如无的看到对面的景致,而且竹子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竹子的意蕴也比较好,扬州就有一个全是竹子的园林,叫个园。
师:嗯,用植物本身来造景和隔断,一举两得。
生:如果用植物的话,我觉得用柳树更好,不是有句诗叫“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吗?况且杨柳随风飘舞,似隔非隔,那个效果更好。
师:有才气,引经据典,而且理解很准确,又有想象力。
生:我觉得用植物不如用假山来得好。植物不是一年四季都能保持一种状态,就如这个柳树,到了冬天就衰了。但假山不一样,尤其是用我们无锡很多的太湖石堆叠的假山。因为太湖石讲究“瘦、漏、皱、透”,一“漏”字就能起到“界而未界”的效果了。(鼓掌)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很精彩,不仅对材料的选择各有要求,而且还有对材料人文内涵的理解。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思考这“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人文内涵呢?
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这种园林的设计是让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既在尘世里,又在自然中。
生: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有点像铜钱设计的理念,铜钱外圆内方,在外要求要随机应变,内方要有自己的准则,要有“度”的意识。
生:这八个字体现在为人处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又是有关联的。
师:真棒!可以说每个人都在“隔而未隔”着。我们今天对苏州园林进行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隔界”设计,引发了大家积极的思维,发现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我们把眼光投到更深的艺术领域中,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熏陶和滋养。
言简义丰话“结尾”
师:《苏州园林》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有同学提出,相对于点明苏州园林重要地位的开头和突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主体部分,结尾未免简单了点,仓促了点。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那如果换成你来写结尾,你会怎么写?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我认为结尾应该点一下题。我会写:“这就是景色如画,堪称各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
师:不但点了题,还和开头相呼应了。
生:我会写:“苏州园林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欣赏。”
师:把主题概括了出来。
生:别具特色的苏州园林如一幅水墨画清新雅丽,代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朋友们,还是实地一游吧,您的感受会更深刻。
师:你的结尾颇有“导游词”的意味。
师:我发现你们几个的结尾,修饰性的词语多了,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确实比原文语言“生动”了不少。同学们很有创作热情,而叶老,好像写着写着写累了,不想多写了,于是“草草”结尾。现在,老师的问题就来了,难道叶老对苏州园林的“爱”,真比我们少了几分不成?
生思考。
生:应该不会吧。课下注释①中注明,叶圣陶是江苏苏州人。谁能不爱自己的家乡?更何况“苏州园林甲江南”。
生: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可见,作者是非常推崇苏州园林的。
生: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围绕着它“图画美”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州园林的褒扬和赞美。
生:“图画”,在文中被提到的频率也极高。
师:景美如画的家乡园林,作者没有理由不爱!这是人之常情啊。细心的同学已从课下注释①中找到了间接的佐证,其实注释里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证据,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生:是文章的原题目吧。“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寄托深深的眷恋,说明叶老是深爱苏州园林的。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叶老写这篇文章,的的确确寄托着对苏州园林深切的眷恋和怀念的。那如此看来,作者惜墨如金的背后,定是另有原因!
PPT: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做序文的最后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原先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编者做了一条注解,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师: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
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的内容。
生:原来这是给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所以才说“不再多写了”。
生:看了资料,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很简洁,“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写反而无益,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师:叶圣陶被人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生:“不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好之处还有很多,写都写不完。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但语调平直了些,少了抑扬顿挫的情感表露。老师给你点提示:如果你认为某个词很关键的话,你可以通过把声音拉长或加重语气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生再读。
师: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当然”一词被拉长,“不止”和“多”两个词的语气明显加重。同学们,《苏州园林》的结尾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有对读者的引领,有对苏州园林的赞美,更有作者身为苏州人的自豪。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