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学内容探讨,附教学设计一篇
(2015-02-01 20:49:19)
标签:
《散文诗两首》教学内容 |
分类: 七年级上册 |
教学文本分类:写作型文本,进行整合教学。两篇自读课文,主题比较明显突出,都是写母子之间的温馨亲情的,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的,写法各有千秋,我更偏爱前者,但学生可能各有看法,可以让学生比较比较。泰戈尔能把儿童的心理写得那么活泼可爱,描述的场景是那么圣洁美好,让我叹为观止,要知道泰戈尔可是男子,竟能把儿童的心理写得如此惟妙惟肖,作品中表现的童趣童心让我喜爱极了。而《荷叶母亲》相形见绌了,就是一个借物喻人罢了。插个题外话,老教材上选的是冰心的《纸船》,我觉得那篇也有童趣,其实和《金色花》相映成趣,不知为什么新教材改成《荷叶母亲》。
核心教学内容探讨:《金色花》想象之新奇之美好之贴切,儿童之活泼可爱。《荷叶母亲》的借物喻人手法。可以就让学生说说一下这两篇文章,他们更喜欢哪篇,觉得哪篇写得更好。自读课本上有泰戈尔的《诗十首》,有的妙极了,还可以让学生读读,像《花的学校》《商人》这些篇。另外,仿写《金色花》也挺有意思的,初一的学生可能还保存着一定程度的童真想象,可以布置成作业。
另附上孙绍振对“坏孩子”的品味:初中语文课本上有泰戈尔的《金色花》。说是一个孩子在妈妈看书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给妈妈捣乱。妈妈念完了书,他又变成孩子,出现妈妈面前,妈妈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个“坏”字,很精彩。如果用语法分析,“坏孩子”是修饰结构,从修辞上来说,连比喻都没有。并不能说明它的妙处。其实,这个“坏”字并不完全是“坏”的意思。要欣赏这个“坏”字,用得着一个方法叫做“替换法”。就是用同样性质的词语替代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坏”字,的字典意义是负面的,但是,从上下文来说却有好的、疼爱的意思,但是,用“好”字去替代:“你到哪里去了,我的好孩子!”或者,“你到哪里去了,我可爱的孩子!”显然不行。因为,这里还有嗔怪,渗透着欣赏的意味,如果把它加进去“你到哪里去了,我的调皮鬼孩子!”还是不够味。因为其中,还有终于看到孩子时的喜悦和故作生气的姿态,所有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充满着疼爱的感情。但是,如果改成:“你到哪里去了,我的心肝宝贝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我的乖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我的傻孩子。”显然,都不如这个坏孩子的“坏”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特殊默契。这一切都在语感之中,光凭语法修辞分析,是说不清其中的奥妙的。
附网上找到的教学设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6a1bda0102v0z1.html
《金色花》教学步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孩子为什么做这些事?
孩子为什么变成金色花不让妈妈知道?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这几步层层推进,挖掘出了文字的深层内涵)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