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世说新语》德行2
(2018-03-06 15:44:44)
标签:
2016中考2017中考名著世说新语阅读 |
分类: 名著 |
【读名著】《世说新语》德行2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字词注解】
1.秀整:俊秀严整
2.标持:
3.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4.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仰的人物
5. 清识:高见卓识
6.尚:高出,超出
7. 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
8. 应门:在门口迎接
9. 行酒:依次斟酒
10. 六龙:荀淑有八个儿子,都有才能,时人称“八龙”。这里指除了靖、爽以外的六个儿子。
【译文】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很难超越。钟浩道德高尚,为人师表。"
陈太丘拜访荀淑,家贫无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车,二儿子季方持杖后面跟随,孙子长文年幼,坐在车里。到了淑家,荀淑让三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 道行高尚的人向东而去了。"
【文常】
钟皓、荀淑、韩毅、陈寔是汉朝同郡的鼎鼎人物,称为颍川四长
荀淑(83-149):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河南许昌)人.曾任朗陵侯相,世称荀朗陵.颍阴荀氏是当地望族,据称荀淑是战国儒家巨子荀况第十一世孙。相关史料记载,荀淑性格刚正不阿,办事情很有条理性,且善于从中下阶层选拔人才.据说他经商也很有一套。颇有家资,当世称其为"神君”建和三年,荀淑去世,李膺上表称自己老师去世了,可见李膺是很推崇他的。他的八个儿子,人称”荀氏八龙”。荀俭、荀绲(音衮)、荀靖、荀焘、荀诜(音深)、荀爽、荀肃、荀旉(音敷),其中,六子荀爽声名最显,三子荀靖次之,余者碌碌。有些浪得虚名.八龙中只有荀爽在后汉书中有传,荀俭、荀绲、荀靖都是在别人传记中捎带提一下,剩余四人根本毫无记录,东汉时期比较好弄此玄虚.象什么“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还有诸如汝南周燕五子,及北海公沙穆五子,都叫五龙,大家熟悉的卧龙凤雏,管宁三个也都龙头龙尾的,比较浮夸。
颍阴荀氏:自荀淑开始的颖川荀氏确是魏晋时期的中原望族.除了二代所谓的八龙外,三代荀绲子荀彧、荀谌、荀衍、荀俭子荀悦,四代荀淑从曾孙荀攸(父是荀彝,荀彝的父亲荀昙,荀昙的父亲和荀淑都是荀遂的儿子——寻荀文化网中记录。),荀彧子荀顗(字景倩),荀粲(字奉倩)。五代荀勖(荀爽子荀斐,荀斐子荀盼,荀盼子荀勖,荀勖有十子,子孙三代,数人显达)等人都是汉魏晋之际的风云人物.即便在世家鼎盛的颍川,能保持从汉至晋两百年人才鼎盛的也只有荀氏了,自东晋荀氏逐渐衰微。
钟皓:(86-154)字季明(:《钟嵘家世新证》有多处提到皓字秀明,季明为其长兄皎字),,颍川长社人(今河南长葛)。世善刑律,父钟宝,字参,朝散大夫,河东太守,赠光禄大夫.祖钟表,字道用.据说都是至德闻名。一生隐居收徒,政府屡辟不就,钟皓生卒是根据笺疏给的资料推算出来的,笺疏推钟皓生于东汉元和三年就是公元86年,六十九岁卒(六十八周岁)。钟皓与李膺有亲,钟皓的嫂子是李膺的姑姑,侄儿钟瑾是李膺的妹夫。
长社钟氏:自汉始颍川长社成为钟氏之郡望,<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接,单姓钟氏,始居颍川长社。”钟皓家族以孝著名,他本人做过县令,后辞官在家开馆授徒千人.史称其人位不足,天爵有余(语出<孟子>官不大,但德行出众).钟皓四个儿子,迪、孜、敏、敷.钟迪是长子,做过郡主薄,后来和他弟弟钟敷因桓灵之世的“党锢之祸”而终身不仕。钟迪三个儿子,繇,演,进.老大钟繇开启了钟氏兴盛的时代,子钟毓,钟会和荀氏一样直到晋朝南度开始式威,晚期的重量人物是侍中钟雅(此人可敬).还有南北朝时《诗品》作者梁朝钟嵘。及唐朝钟绍京也称是钟皓十七世孙,他的小楷作品《灵飞经》让人印象深刻。
颍川四长:钟皓、荀淑、韩韶 (韶字仲黄。颍川舞阳(今属河南省漯河市)人,东汉时为嬴长(什么是赢长?)。陈寔都是颍川郡的杰出人物,称为颍川四长。四人中荀淑最大,陈寔最小。
海内先贤传曰:“颍川先辈,为海内所师者:定陵陈稚叔、颍阴荀淑、长社钟皓。少府李膺宗此三君,常言:‘荀君清识难尚,陈钟至德可师。’李膺是个高傲的人,且择友方面非常严谨,一生对人少有溢美,这三个人就是他所表达过最为其推崇的人,荀淑识见过人,陈钟品德高尚。陈稚叔此人无据可考。
颍川陈氏:
。
陈太丘:(104-187)名寔,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初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宰闻喜半岁;复再迁除太丘长,故号:太丘。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后复坐党事免。陈寔因党锢之祸自请入囚,而免再抓别人。遇赦后,年已七十。三公每缺必召之,陈寔不受而退隐故里。陈寔应该是个德性很好的人,为官时有功归于上官,有过自己承担,归隐后平心率物,乡人有争讼,则求判正。众皆曰:“甘为刑罚所加,莫为陈君所短。”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后又任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查无生卒年),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
陈群(?-236),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延康元年(220)群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
荀爽(148年-209年)字慈明,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靖,(查无生卒年)字叔慈。有德名,终身隐居,被名士许子将评与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内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