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校本研修:整本书阅读养成教学策略

(2020-07-02 15:20:11)
分类: 教育科研

整本书阅读养成教学策略

柳市镇第四中学语文组  2019109

主讲人:郑月玲

一、养成的前提是兴趣

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应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兴趣的提高可以促进初中生对名著进行细读,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如在《西游记》的名著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西游记的影片,吸引学生对名著的兴趣。要有意识地促进初中生在文本阅读中对名著中的人物特点形成自己的理解,通过总结法对名著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初中生提供清晰的阅读思路,从而理解名著的意义。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导学生制订行之有效的名著阅读计划,是保证名著阅读顺利开展的前提,九年级面临升学,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七、八年级的阅读计划应该相应做出调整。可以安排七、八年级多读几本,比如七年级四本,八年级四本,九年级两本,并且把计划做细,具体到什么时候读哪一本,大约多长时间读完。比如,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别在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再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分解到每月、每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每天的读书计划。以《格列佛游记》为例,全书共四部分四十章,可以让学生在两个月内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阅读中可以自己灵活安排时间。合理的阅读计划还包括遴选阅读材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喜好,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读名著是很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虽说“开卷有益”,但不同的人对著作年代、题材还是有不同偏好的,比如,有人喜欢战争题材,有人喜欢历史题材,有人喜欢家庭伦理题材,教师可以大概地圈定一些篇目,供学生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这样有放有收的指导,对学生来说作用巨大。

二、阅读核心是方法的习得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选定的名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促进名著知识的整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能够利用自己对名著阅读独特的价值判断,引导初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如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名著阅读中,教师应该对名著中的中心人物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心人物在名著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教师会对名著形成自己的理解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进行讲述,吸引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初中生对名著进行阅读。

“读”的方式并非千篇一律,但总结起来不外乎精读、略读、浏览几种不同的读法。读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时机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精读就是要字斟句酌,对内容进行细致的研读和深入的思考,这种方法适用于读作品的关键情节、精彩段落、妙词佳句等。精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精读的,适当的略读也很重要,略读要求学生看序言、目录、提要等,或者浏览全文,综述大意。略读比较适合不太重要或者雷同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收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实际教学中,这两种读书方式都是交叉使用的,比如,讲读课文可以采用精读法,课内阅读课文就可以采用略读法,其次就是浏览,这种读书方式比较适合阅读书的前言、目录,报纸的标题、栏目,浏览可以使读者对所读的书目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比如,现在的图书馆都有供读者浏览的书目以及图书分类。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类型和阅读需要,恰当地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减少无效阅读。

三、以问题为抓手,促进阅读理解

教师可以对名著内容进行有效的问题设置,引发初中生对名著内容结构和人物特点的思考,推动初中生对名著知识体系的理解,有效地阅读问题能够促进名著知识的结合,促进初中生对名著主旨的掌握。如在《水浒传》的名著阅读中,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进行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描述的问题,引发初中生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总结,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语言表现能力。

如: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应精读。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罗刹女(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作者用了三个章回的篇幅来讲述这个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西游记》诸多故事中很有代表性。我们在精读的时候,就要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拒绝?这与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关。如果不仔细阅读作者的回叙,就无法理解的“借扇”的艰难。想一想,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出各自怎样的心理?精思之后可以看出,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反映出其一贯的“散伙”思想;唐僧“只欲往有经处走”,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现在,人们抢在天亮前打井水煮腊八粥,便是仿效佛教故事中取露水的方法,以井水代露水,以期过吃穿不愁的太平生活,最终达到以慈善为本的极乐世界。

四、圈点批注,读写结合

“圈点批注”是学生阅读的必要工具,通过对所读内容的“圈点批注”,学生可以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阅读中思考,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释疑,结合圈点批注定格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笔者作为多年的语文教师,认为“圈点批注”的读书方式对中学生来说很重要,课堂上学生只要读书,就必须动笔,边读边对文章内容加以思索品味,把握人物的形象,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只有这样,阅读的收获才算落到了实处,具体来说“圈点批注”可以这样进行:“初读”阶段,“圈点”多一些,比如不认识的字、难以理解的词,以及文章中的重要人设,和一些有深层内涵的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语句,都可以通过“圈点”为他们留下标记,“整理”阶段多用“批注”,通过深层次阅读,把握文章要点,整理初读时的问题。下面以《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进行圈点批注。“圈点”那些生疏的字词和句子,找出和标题有关的人物以及时间,试着画出与故事发展相关的时间脉络。再深入明确文章的内容,圈点关键、精彩的词句,章回的题目是“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那孔明的谋略“奇”在哪里?黄盖又是因何受刑的?所谓“密计”指的是什么?这些也是需要圈点出来的。这样,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也对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理,这就是“圈点批注”的用法及作用。

名著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表达”。所以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采文学作品之粉,酿欣赏借鉴之蜜,而不是像蚂蚁那样,只知道劳作,不问收获,只顾埋头读书,从不用心思索,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从小学到中学,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准备两个本,“采蜜集和小笔头”,“采蜜集”顾名思义用作摘录好词佳句。“小笔头”则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这两个小本的持续使用,可以使阅读过程更加有成效,积累和借鉴、表达和思索都有了载体。“采蜜集”也就是读书笔记,教师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不必统一形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整理自己的笔记,图文并茂的最好。除了摘抄学生感兴趣的好词佳句之外,还可以做剪贴画,或者将某一部分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做成手抄报,这样“采蜜集”才变得名副其实,丰富多彩,班上可以定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展示活动,这对保持学生积极性很有用。“小笔头”即读后感,让学生自己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回顾原作,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正常的读后感结构一般是四部分,即“叙”—“议”—“感”—“联”:“叙”即叙述内容梗概,这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议”即就观点发表议论,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感”即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一部分重在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联”即联系实际,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迁移能力,能从作品中找到和现实生活现象的联系,也就是作品的现实意义。“小笔头”中的读后感结构可以简单些,想到什么写什么,可以只写四部分中的一两个方面,字数也不做要求,开始从小处入手,逐步构建起对名著的整体理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很多学问,从而充满了成就感,通过“采蜜集”和“小笔头”使名著阅读更有实效,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快乐。

文学作品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名著仿佛是在和巨人对话,长时间的坚持,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气质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而通过阅读建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导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一般技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品读名著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在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

在初中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总结出名著的主旨并写出观后感,最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好强心理,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读写能力。如在《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中,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进行阅读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名著问题抢答,得分高的同学要予以鼓励,活动的结尾要布置对名著的观后感写作任务,这样有利于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促进名著知识理解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组校本研修:整本书阅读养成教学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