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之宝《大禹治水大玉山》
标签:
杂谈情感图片文化历史 |
这块重达万斤的巨型玉材出自距北京万里之外的新疆密勒塔山,据专家估算,从开采到运至京城大概需要数年功夫,所费人力物力更是数以千计。乾隆皇帝认为这样罕见的大玉材应该用来表现伟大功业,他最终决定按内府所藏宋人所画《大禹治水图》上的景象来雕琢一座高大的玉山。
这块重万斤的和阗青玉先在宫廷造办处按前、后、左、右四个面的画样做初步加工,并用蜡塑出了玉山的式样,然后一起发往扬州,由当地玉工精雕细琢。后来怕蜡样因天热融化变形,又雕刻一座木样发送过去。这样的雕琢又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玉山终于雕成,并从水路运回北京紫禁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巨大的玉山最后安置在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太上皇寝宫——乐寿堂中。
大禹治水玉山静静地安置在乐寿堂后部,玉山上峰岩高耸,古木苍劲,瀑布飞落,又有云雾升腾至巅顶。玉山上下三五成群凿石开山的劳动场景富于戏剧性,共有十几处,工匠们分别使用不同器械劳作,像是古代开凿技术的大会演。但玉山上部的情形则更富浪漫气息,不仅有奔跑跳跃的麋鹿和猿猴,有快要登上颠峰的老者及仆从,更有神仙以雷火来助开山。玉山背面铭刻着乾隆皇帝为这座伟大的玉山所作的长诗及注文。
大禹治水图玉山在神州大地上辗转万里,从开凿、运输到雕琢经过数千工匠之手,历时十余年,追述着数千年前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故事。帝王用它来夸饰丰功伟业,但有意无意之间,在光滑温润的青玉上,一个个精致工巧的劳动场景似乎影射出一个古老民族勤劳自强的伟大灵魂!(黑蓝体字内容源于网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9/db1129d73b0846ce93deb236013d56a2.pn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932e93e3bc2141c28ec07d97a104cd7c.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2/dd02c32678ea4bb8b18a6a2170403e5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4/75a8ec8ae49d43419bc056e48c17f88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dda1341994b34c989a03083da261d0cb.jpe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