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2019-08-17 20:20:48)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奶蜜盐》这本书,用了两口气就读完了。昨天下午趁着女儿睡午觉的工夫,一口气读了151页;今天下午,婆婆带着女儿出去玩,又一口气把剩下的部分读完了——好像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读的书了。
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部分的内容,大概是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只丑小鸭,我也曾被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他们曾经也被当作丑小鸭,而今他们却成为了天鹅;我的眼前有一只“丑小鸭”,她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天鹅。
【丑小鸭是被当作丑小鸭】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这和我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小时候我是在姨娘家长大的,我的姨娘、姨父对非常疼爱,还有三个哥哥姐姐陪伴着我长大,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直到有一天,那个一直被哥哥姐姐和我叫作“小姨娘”的亲生母亲出现,我才知道,原来,她才是我的妈妈。虽然难以接受,可还是回到了母亲身边。那时,我读一年级。记忆中,母亲总是非常得凶,常常板着脸,每当我表现不好的时候,便会挨揍。外公用猫和老鼠比喻母亲和我的关系,真的再贴切不过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学习,起初的每次考试后,她都会亲自询问老师成绩。记得有一次,我只考了80几分,不敢告诉她,就说成绩还没有出来,她一个电话打到老师那里,知道了我的成绩,回家自然是一顿“皮带炒肉丝”。还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刚买的自动笔芯弄撒了,细细的笔芯断了大半,母亲见状,二话不说就让我面壁思过了一个下午。此类种种,记忆中还有很多。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我的成绩确实慢慢地上升了,从三年级开始,基本每学期都能拿到“三好学生”,可我对母亲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深,我在她面前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地不敢抬头看她,是害怕与讨好。
其实,我知道,不仅是在母亲面前,在别人面前,我也会习惯低头,习惯不说话。
我和母亲的关系有了转变,是从一粒米饭开始的。那是我读四年级的一个下午,放学在校门口买了炸饭团吃完,匆匆往家赶,在小区路口遇到了母亲,她站在路边焦急地张望着,我走过去问她在干嘛?她告诉我,家里被偷了,她在等警察来。我抬头看看她,她也突然低头盯着我看,还伸出她的手,我顿时慌了,难道妈看出来我吃油炸的了?她却是轻轻地替我拿掉嘴角的米粒,然后说道:“跟我一起等警察来了再回家吧。”也许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可正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温柔。
读六年级的时候,男孩女孩们渐渐都有了“喜欢”这个概念。很多同学心目中都有一个“喜欢的男生”或“喜欢的女生”。记得那时我们班有一个很受欢迎的男生,他高调地把自己“喜欢”的女生按顺序排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每天放学回家的哭上都要和同行的我们分享他的“女朋友们”。当然,这七个人里没有我。为什么没人喜欢我呢?有一段时间我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于是我常常去照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然后越看越觉得自己长得很奇怪——连自己都觉得长得奇怪的人,也难怪没人喜欢了。
拿到小学毕业照,我让母亲找找哪个是我,母亲一眼便找到了,这倒是让我开心了许多,然后指着照片和她聊着班上同学的趣事,说着说着,就谈到了“我长得不好看”这个话题。没想到母亲脱口而出:“谁说你长得不好看的,只是你总是抿着嘴笑,当然不好看了,笑的时候,应该把牙齿露出来啊!”我一时呆住了。“怎么?人家都说你长得像我啊,给你看看我年轻的时候。”说着母亲去房里找出了她的照片,母亲是个典型的瓜子脸,长发柔顺,身材匀称,手里捧着鲜花,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确实,是个爱美的美人。笑起来更美。听了母亲的话,后来拍照片的时候,我也会咧开嘴来笑,有时母亲会说我笑得傻乎乎的,但傻得可爱。在美与丑的路上,母亲常说“我女儿,怎么会丑?”,她也总是在告诉我,我长得属于耐看型,就是越看越好看那种。慢慢地,我也深以为然。
丑小鸭并不是生来就是丑小鸭,而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与期待。一旦有人看到它是天鹅,它便会长成为快乐而又漂亮的天鹅。
【越鼓励越优秀】
我是一个喜欢被夸奖的人。当有人夸我的时候,我小小的虚荣心常常会满足,会膨胀,希望他继续下去,不要停止。有时候,我会想,别人也像我这样虚荣吗?——别人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们雏鹰未来中队的“熊孩子们”,他们和我一样,喜欢被夸奖。去年刚知道要接他们的时候,陆陆续续找原班主任、任课老师们了解了一些班级的“名人轶事”,还没正式见面,他们在我这儿的记录就已经是:特别皮。语文成绩年级第一,倒着数。没有笨孩子。开学第一天,初次见面,我照例是要给他们“洗脑”的,我告诉他们:我教的班级一定是最优秀的,我的学生也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同学们看着大眼瞪小眼,这可不行,于是我带着他们说:我们是最优秀的。起初,他们的声音只有一点点,我一遍遍地带着他们说着,声音越来越响亮,同学们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当他们完全释放自己的声音时,我仿佛感觉到,他们整个人都被释放了。
优秀当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除了习惯养成,我也常常去找优点,每当有所发现,我就会在晨会课、语文课前点名表扬,当他们做得有待提高的时候,我会马上指出来,一旦有了改善就会“开心死了”。在很多同学心中,我是一个浮夸的老师。我会对阳说“你今天好帅啊!”,我会对天悦说“这件衣服这么好看,借给我穿穿呗~”,我会对毅晨说“你这么懂事,要是我的娃就好了。”我会对睿希说“字写得这么好看,以后你也指导指导曹老师呀!”我会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曹老师亲生的,只有我可以说你们不好,知道不?”办公室的老师,常常会说“你对他们那么好干嘛?”“小曹,你对他们真的好的!”每当这时,我想的是:他们都是我亲生的娃,我不对他们好对谁好呢?同时,我也会给她们述说种种孩子们对我好的事。比如,他们会给我带感冒药;午饭吃鸡排,多出来的时候,孩子们会默默地放到我碗里,因为我超级喜欢吃炸鸡排;他们会在玩游戏的时候故意输给我;每次“贴西瓜”的时候,明明被贴的机会有限,却总是想方设法让我被贴到;我只要稍微画个淡妆走进教室,他们就会尖叫,大声嚷着“老师,你今天好美啊”.......我会批评他们,我也常常表扬他们;我常常带他们学习,也常常带他们玩耍。一学期下来,他们有了很多变化,晨读,他们是最安静的;课堂上,他们会很活跃,课间他们会很活泼,他们会制造问题,有时也会解决问题。学期末的时候,他们的成绩从倒数第一,一下子成为正数第二。凡此种种,怎能不让狠狠地表扬他们?
你看见了我,我因此是个生动的人。我们看见了彼此,因此我们是彼此心动的人。
【把你当成天鹅去鼓励】
在读这本《奶蜜盐》时,我的内心是有几分忐忑的,因为我是一个新手妈妈。第一次当妈的人,应该都会害怕自己不够好。以前,我也曾经有过很多设想,以后,我要怎样来教育我的孩子,想过一千种、一万种可能。可真正养育自己的孩子时,所有的理论都不足以支撑实践。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排斥看一些育儿的公众号或者听家庭教育的讲座,因为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就会对号入座,发现自己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继而产生心里一种恐慌——完了,我的孩子被我教坏了。在读《奶蜜盐》的时候,我同样会对号入座,会想到自己的童年,想到班级那群孩子,更会想到我自己只有两周岁的女儿。她是一个有些慢热的孩子,在家里叽叽喳喳,讲个不停,皮个不停,可一到外面,就内向了。前天带她去拍写真,早早地就跟她说了,她在家里也一直嚷着“宝宝要去拍照照!”“宝宝去拍照照不?”“宝宝什么时候去拍照啊?”小奶音还有些口齿不清,听起来又可爱又好笑。拍摄约的是下午三点半,她也是伴随着“我们要去拍照”的自言自语中睡着的。本以为她这么想拍照,应该会很顺利。可事实是,她一见到陌生的摄影师和助理,就胆小了。无论摄影师和助理小姐姐怎么逗怎么哄,女儿就是一本正经地站着,要么就是要“逃”,嚷着要抱。摄影师无奈,商量要不等孩子大点再拍吧!我询问女儿,不拍了好吗?女儿又说不好,要拍照照。于是我们四个人又开始疯狂地吸引她的注意力,逗她、哄她、夸她,能够想到的招式全都用上了,女儿终于慢慢也熟悉了,渐渐会笑了,然后很快和摄影师、助理小姐姐玩开了。拍摄结束,竟然嚷着要和他们回去。
以前,我常常担心女儿“窝里横”,在家伶牙俐齿,出门就胆小内向。读完《奶蜜盐》,拍完这次写真,我突然明白,诚如书中所说,胆小内向不是缺点,而是特点。孩子现在不敢,也不意味着以后不敢。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也是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与认可,然后静待花开。
最后,无论是作为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新手妈妈,都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多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少给或者不给孩子消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