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本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可行性研究

(2018-07-21 16:58:11)

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盛行于欧洲,人文主义观念及新的儿童观由此出现。新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时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需要和精神生活,应当尊重儿童的独立生活价值。17世纪,绘本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于欧洲,英文名为“picture book”,专指为儿童创作的图画故事书。1658年夸美纽斯所编写的《世界图绘》是西方世界第一本有插画的儿童书。受人文主义思潮的的影响,新的儿童观在欧洲广泛传播,并在18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世纪,彩色印刷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现代绘本的产生。1903年英国女作家毕翠克丝·波特(Beatix Potter)绘制了《彼得兔的故事》,这本书被认为是现代绘本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的儿童观的发展和美术真正走进儿童文学领域,绘本图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且迎来了黄金时期。五六十年代,绘本在韩国、日本兴起,在引进经典绘本的基础上结合了图文融合的艺术样式,逐渐成熟,进而影响到亚洲其他地区。70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自21世纪以来,绘本经由港台传入我国内地,被越来越多的儿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绘本的英文名为“picture  book”,早期的“picture  book”是指专门为儿童而创作的含有图画的故事书。我国在建国初期就有了“picture  book”的记录,而当时被译为图画书,“绘本”这个称法是从日文得来的。

绘本的字面意思是绘画的书本,但它和含有图画的书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已经有了位置上的变动。绘本中的图画已然跃居于文字之上,成为主要的表意手段。它不再附属于文字,已经成为绘本中每一页都必不可少的元素,决定故事叙述的完整与否。而同样作为表意手段的文字仅成为一种“话解读画”的辅助性工具。因此,绘本就是以图画作为主要表意手段,图与图之间暗含着叙述的逻辑关系的,文字辅助引导图画解读的,图文相结合共同叙述完整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书籍。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介入自己的认知基础、方式和风格,进行自由评说,并用自己的语言经验对情境作完形补充,呈现绘本中文字没有涉及的内容。学生在评说和补充的过程中以发散或深度延长的方式促进母语评论能力的增强,同时为语文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的发展提供契机。

绘本与其他图画类书籍的比较

1.绘本与连环画的比较

连环画指在文字之上配以多幅画面来辅助文字讲解故事的书籍,俗称为“小人书”。

连环画与绘本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连环画多以已有的文学作品(或人物形象)为创作素材,具有较大程度的真实性,如《文天祥》、《水浒传》;而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仿拟,如《失落的一角》。与以图画作为叙述主体的绘本相比,连环画虽然也是每页一图,但它以文字作为叙述主体。连环画的图片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是却不能像绘本一样离开文字独立叙述故事,否则图片与图片之间将缺少前后关联的逻辑关系,这是连环画与绘本最大的区别。

连环画中真实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以情感体验及启发,但绘本中对现实生活仿拟的题材使读者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通过对照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从而产生言语批判和效仿性行为,提升语文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以及深刻性。且以图画为主要表意手段的绘本使学生在读图的同时通过自由想象来丰富故事的内容,介入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评论、评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提升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因此,与连环画相比,绘本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2.绘本与漫画书的比较

漫画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常以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讽刺、批判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存在较强的社会性。

漫画是笑的艺术,以幽默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评论。现代意义的漫画分为两种,一种以绘画讽刺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丑恶,另一种多以虚构的故事为主,是连环画发展的产物。漫画书和绘本的主要表意工具都是图画,文字只是作为图画的辅助工具。在带讽刺性质的漫画中,图画常常带有评论的作用。漫画书的文字常以对话、独白、画外音的形式存在。在图画的版式编排上,漫画书的图画多以分镜头语言的方式由几张图画串联而成,而绘本大多一页置一图。

漫画涉及哲学思考的边缘,具有引人开怀、启发心智的作用。而与漫画的虚构性相比,来源于现实生活题材的绘本更能发人深思;与讽刺性漫画中图画的评论性相比,绘本中的图画更需要读者的深入思考和参与性评论,从而提升母语评论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

3.绘本与插画书的比较

插画书是含有艺术性插图的书籍。

插画书与绘本完全相反。首先,它以文字作为主要的表意手段,图片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说明或仅起装饰作用。其次,绘本中的图片具有连贯性与逻辑性,而插画书中的图片是相互独立的,分布零散,仅起点缀作用,并不影响主体的叙述。

仅以图画作对比,插画书中的图画艺术性较强,细节描写更讲究工笔,如白描、水彩、水粉、油画等的呈现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绘本中图画的构造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循环反复等手法,但绘本中的图画具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如《小鼠宝贝》中的瓶盖成了盥洗台,破鞋子成了床,小猫咪成了木马……垃圾转变成生活用具以及物种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看似模糊的画面却营造了更真实的氛围。且插画书中的图画只是对文字进行解释说明,而绘本中的图画具有独立于文字之外的情节掌控能力,造成情境、意境,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可能,使学生想得更多、更远,甚至使故事发生转向。所以以图画作为主要表意手段的绘本使得读者在欣赏图画这种高雅艺术的同时能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想象的翅膀,读出与众不同的韵味。因此,绘本为读者语文思维独创性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绘本的特征

1.绘本的一般性特征

1)童年返顾性

著名画家柯罗说过,他希望自己变成个孩子,能够像孩子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其实,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家们都是要与自己身上逐步累积的偏见进行斗争,希望自己能不受庸俗眼光的束缚,返顾童年,用孩子般纯真、率直而惊奇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获得“第二次天真”。从儿童到成人是一个不断学习,增长“见闻”的过程,但是,这种“见闻”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个性化特点的常规,他们渴望原来的纯真。所以,作家的真正创作,总是存在一种“健康的倒退”,从意识推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从而进入创造的境界。

绘本就是创作者“第二次天真”的完美体现。绘本中的故事深入浅出,贴近儿童的心理与生活实际;造型上多以圆来构造形体,线条柔和,色彩明亮;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创作时多以具有人类情感性格、行为举止的动物形象出现。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追寻“儿童艺术化”,使得绘本的内容、形式与表达相应地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性,如《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小弟的小背心被狮子、大象等越穿越大,最后成了荡秋千的工具。无论是故事的内容还是书中的图画都满是浓浓的童趣,天真、滑稽,孩子们乐在其中。除此之外,绘本经过系统编排,以一个系列的方式呈现,给予儿童系统的生活指导,如富有日常生活与行为教养意义的《小鼠宝贝》;鼓励人们敢于幻想,敢于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情的系列故事《不一样的卡梅拉》。绘本的童年返顾性拉近了绘本与儿童的心理距离,激发儿童的阅读的兴趣。同时,绘本返顾童年的系列化形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发展。

    2)“图文合一”性

绘本不同于其他图画书,它的图画与文字通过各自的表意功能,实现完全的、真正的“合一”。“图×文=绘本”就是最好的阐释。仅仅阅读绘本的文字,最多只能获得故事的梗概,而留有明显的空白。图画则最大限度地凸现它的多种表意功能,或挖掘某个细节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进行情绪与氛围的暗示,或对故事的内容予以延伸。只有依靠图的配合及支持,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艺术空间,获得文学满足。

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图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图画中不一样的线条能传递不同的思想与情绪,如直线传递平稳安定的氛围;弧线常引发柔和、律动的相关联想;尖锐的线条则有紧张、不安的心理暗示。其次,通过不同的构图布局,能够进一步地理解角色在故事环境中的境况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或情感对应,如右上图《不一样的圣诞节》中的小男孩偏离画面的中心,凸显出小男孩孤独的心情。再者,通过对自然与文化的联想,能够从图画的颜色基调的不同掌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如蓝色常给人海阔天空、自由辽阔的印象,黑色则制造神秘阴森的气氛。当然,信息不是唯一的,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赋予图画不同的意义,而这个理解与思考的过程就使得学生的创造性语文思维得到提升。

3)阅读创造性

文学文本的意义只有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读者在初步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形成审美意象,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每一次文学接受都是文本的二度创作。绘本是内容、表达和呈现都极具创意的作品,同时绘本图文结合产生的主客观空隙给读者预留了充足的阅读空间。图文体系各自并协调讲述故事而生成的概念性、抽象性、隐喻性和多义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横纵向阅读目标。一是对绘本内容的留白通过想象进行填补,或以猜想、证实、质疑、修改等方式进行重建,从而介入作品的阅读性创造。二是绘本中的图文创意存在着隐喻的涵义,且这些图文细部蕴藏着微妙、复杂的象征意义,由此产生的多重多解更是引发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反应,进而使得读者最大限度地在作者绘本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解。

2.绘本的言语性特征

1)恰到好处的直观呈现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突出特性在于形象性强于抽象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存在优势。绘本是以直观形象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籍,且“读图”是引领读者进入认知领域及情感领域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而符合小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

从绘本中图画的主题表现来看,绘本通过图画能一针见血地表现主题,如《小猪变形记》通过一幅幅小猪的“频频出丑”图与最后的“滚泥浆”欢乐图的鲜明对比,建构了“做自己,最快乐”的主题。同时,绘本还是供儿童复制到生活的摹板,如《小鼠宝贝》中一系列日常生活习惯给予儿童的积极引导。

从绘本中图画的形式上看,绘本中直观呈现的图画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出发,运用拟人、夸张、对比、循环反复等手法,造型可爱,色彩明亮,往往充满着想象。其诗一般的笔触,细腻、含蓄而优美地呈现着文字所无法呈现的意蕴与感觉[27],更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由图引发畅想,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绘本,从而促发评说。因此,绘本中直观呈现的图画给学生独创性语文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2)山高水长的深刻意蕴

    虽然绘本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基于自己人生感悟的个性化创作,具有思想及表达的唯一性,但其涵盖了十分丰富而宽广的主题,从儿童自身出发,关怀他人,进而关怀社会。且绘本大多以世界优秀的名著或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为脚本,并糅合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人情世故等人文财富,呈现了许多充满哲理与韵味的经典作品,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鼠小弟的小背心》等。儿童在一个个鲜活简洁的画面中慢慢接受文化修养的熏陶,抒发来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无形中提升语文思维的深刻性。

此外,绘本不同于通过白描等工笔勾勒出的艺术性插画,绘本中的图文创意通过比拟、象征等手法倾注了丰富的隐喻涵义,比如《大脚丫跳芭蕾》中展现的“勇于做自己”的主题,《失落的一角》的“不完美中呈现完美”的哲理,《逃家小兔》的“调皮与爱意”等等。绘本在图画与文字背后蕴含了令人思考良久的寓意,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3)自由畅想的广阔空间

绘本中简练的文字与唯美的图画历来让人赞不绝口,同时,绘本在图、文阅读思维的切换和意义探寻的过程当中,使阅读有了更为丰富、多元的信息感知,形成了“画中有话,话解读画”的良性互动[28],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猜猜我有多爱你?”“喔,这我可猜不出来。” 当小兔子一次次拼命的表达自己对兔妈妈的爱时,单独阅读绘本中的文字不足以获得丰富的意蕴,而图画可以弥补语言无法表达的断续,使读者获得文学满足。这种良性的互动产生的主客观缝隙使绘本充满张力,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内涵。《猜猜我有多爱你》使读者禁不住思索:爱,可以这样来衡量吗?那么不管怎样比,小兔子的爱永远也不及妈妈来得多、来得高、来得远。然而,这正是母爱。

此外,作者赋予图文细部多重多解的象征意义,给读者预留了充分的阅读空间,让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同样是《猜猜我有多爱你》,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会读出各自不同的味道,读者可以通过自由想象,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比拟方式表达内心的那一份真情。

看完一本绘本仅仅需要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它的内涵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索。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绘本,修改、补充、重建绘本,才是玩味领略绘本艺术魅力的最佳方式。

创作主体追求“第二次天真”,激发儿童兴趣;仿拟现实的题材,引发学生深思;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独特而广阔的空间;更为深刻的内涵,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在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动脑分析,自由想象,表达见闻,开展母语评论。可见,绘本的这些特质都是语文思维品质提升的动力因素。因此,绘本对于小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存在着可行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