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2018-05-25 12:46:46)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更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召唤“合作学习”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载体,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合作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生动、活泼、创造学习的新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热热闹闹,但却并不高效。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澄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概念的实质。小组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小组学习的实质是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因此,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本课题对学生语文课内、课外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加以研究,通过教学活动、教研探讨、学科渗透等手段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课题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判断: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于西方的建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的赫尔巴特的“三中心”相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该是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关注教育的本质价值。它主张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它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反对把人培养成工具。可以说主体教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其目的在于运用科学和人文知识启发和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发展与提高。
交往动机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教育行为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同于人改造自然“目的合理的行为”。教育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尊重,应禁止任何人有损人格尊严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四、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4)通过实施该课题,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并丰富其理论。
五、研究内容
(1)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有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宜合作学习研究,这就要分析和研究在具体的学科中哪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2)合作学习中分组策略的研究。对此有些文献作了介绍,但是针对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如何分组是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3)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操作。如小组成员怎样开展交流、怎样避免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没有有效参与等。
(4)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如如何自我评价、教师如何评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
(5)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教学实践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
2、调查法: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研究法:通过观看、研读各种相关教学案例,总结经验、方法、提高自身素养。
4、教学实践法: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探索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及实施方法,积累经验,及时记录,为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积累素材。
5、文献研究法:认真研读与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的文献,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6、经验总结法:归纳、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
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将我校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参照班。并对学生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分析造成小组合作形式化的原因。
4、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论证方案的设计,为课题的深入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
5、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
第一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2月)
1、教师筛选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分组。从而使每个学习组的综合水平大体相同。
第二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有效的进行,进而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避免是个别学生的一家之言,其他学生没有有效地参与其中。只局限于形式主义。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及教师如何评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
3、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4、针对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师在一起研讨,总结出更加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8年6月)
1、调查学生合作学习效果,评价课题成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并进行分析。
2、 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3、 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4、 学生写自己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收获和体会。
八、预期成果形式
1、教学案例及教育叙事
2、公开课及教学设计
3、教科研论文及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