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考研专业课第二章《国际商务的学习》讲义
(2015-08-02 08:45:11)
标签:
对外经贸考研定向保录公共课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 |
分类: 考研专业指导 |
第 2 章
一、国际商务的学科属性 国际商务主要是企业为主体所从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但不等同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金融的简单集合体。国际商务的主体是企业,但国际商务不是在管理学 科分支上简单进行国际维度上的扩展就可以得到的。
1.国际商务的内容
(1)从事国际商务的主体包括 MNE,但MNE不简单等同于国际商务的主体。从事国际商务的主体还包括天生的全球企业、出口商,以及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的国内企业。
(2)国际商务以企业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包括对国际商务组织的研究。但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国际商务企业,还包括国际商务活动。
(3)国际商务的研究包括国际商务组织的管理职能,但不简单等同于管理职能分支在“国际”维度的扩展。
2.国际商务学科的学术正统性
(1)国际商务是一个知识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学科。学科就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
(2)国际商务产生于经济学,具体讲是国际经济学。而国际商务又显著地从管理学各职能领域吸收知识,构成了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际商务是一个学科,不是或 不宜作为经济学或管理学下的一个“专业”。
(3)邓宁曾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国际商务的独到之处就 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
(4)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 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
(5)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是国际商务学科得以存在的优势。国际商务需要以整体和综 合的方法来学习,并使国际商务以其自身的名义成为一个自足的学科。
3.美国商学院国际商务课程及体系的演进
(1)国际商务在哈佛商学院的设置:1959~1978 年
①20 世纪 50 年代末,Vernon 进入哈佛商学院教授国际商务。
②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国际商务课程同职能学科并列。
③20 世纪 60 年代晚期,商学院院长决定取消国际商务领域的设置,同时各职能领域将 课程国际化,为此将同国际商务有关的教员分配到各职能领域,但职能领域的教职空缺很少 重视有着强烈国际兴趣的候选者。自此,将管理职能分支进行国际化扩展,成为了典型的美 式商学院课程内容模式。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
(2)国际商务在斯隆管理学院的设置:20 世纪 80 年代至新世纪初
①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斯隆学院在国际管理领域集中教授“旧”国际商务。
②1983 年,Christopher Bartlett 提出并解释了“新”国际商务。在斯隆学院,Don Lessard 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中首次教授“新”国际商务。
③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国际管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革,实践课程被取消。 “在陌生地方从事商务活动”的课程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关于“新”国际商务核心课程 的多个分支部分,以及随后开设的关于特定国家或区域及专业知识的选修课。
④20 年后,国际商务课程的发展又回到原处。在 21 世纪,斯隆学院国际管理课程设置 包括三门基本课程。新课程与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的课程相比有显著不同,这门课程已被称 为“全球远程实验室”,授课基于由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组织的创业实验室课程模式。
(3)国际商务课程演进的背景
①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哈佛商学院国际商务课程从平行于职能领域的课程独立存在,到被取消进而并入职能领域并力图使职能领域国际化的历程。
②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商务课堂实际上是美国商学院中唯一承认存在其他的商业模式 和环境的地方。
③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整合——当地响应”框架和跨国模型的发展,以及国际商务 研究领域取得主要成就。
④20 世纪 90 年代,“在陌生的地方从事商务活动”这一课程成为了企业管理人员和学 生们兴趣的中心焦点。但是这次国际商务已经能够利用并拓展其他领域的理论范式来说明 “在不同的地方商业环境会有怎样的差异”以及“公司为什么又是如何向国外发展的”这些 经典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再次推进了对该领域焦点现象、概念性范式以及国际商 务研究对其他学科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4)对于国际商务研究内容的认识
有关国际商务的研究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和过程;
②不同的商业环境如何影响公司国际化的原因和途径;
③国际商务战略与竞争优势。它们既包含经济学为基础的问题,也包括管理学为基础的问题;有时以国际商务组织为关注焦点,有时以国际商务活动作为焦点问题。
二、彭氏框架
1.一个基本问题
(1)基本问题: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的成功与失败,并以此来整合该领域的内容。
(2)彭氏框架框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的成功与失败,以基于制度的观点和基于资源的观点作为框架的两大支柱。
2.基于制度的观点
(1)提出:彭维刚将所有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关的研究成果称为“基于制度的观点”(institution-based
view,IBV)。
(2)内容
①IBV 认为,制度是决定全球环境下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
②IBV 中的制度是广义的、综合的,它包括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制度,还有其他内容,这里所说的制度实际包括“制度”与“制度”空间里的政策。
③在 IBV 中,我们将文化、伦理称为非正式制度,而其余的内容称为正式制度。
④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制度的关键作用可以概括为:降低不确定性。
⑤具体来说,制度通过明确什么行为是合法的、可取的和什么行为是不合法、不可取的,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决策制定,即制度通过阐明游戏规则来增加确定性。
(3)两个核心命题
①经理人和企业理性地追求他们的利益,并在制度约束下做出选择;
②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共同支配着企业的行为。概括来讲,IBV 认为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受制于制度,而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的制度框 架来赢得竞争优势是 IBV 的核心所在。
3.基于资源的观点
(1)提出:基于某些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彭维刚提出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
view.RBV)
(2)内容
①资源是指企业所控制的、使企业能够构想并实施战略以提高企业效率、优化企业绩效 的各种资产、能力、信息、知识、组织过程、企业属性等。
②RBV 关注资源的价值性(value,V)、稀缺性(rarity,R)、可模仿性(imitability, I)和组织性(organization,O)四个方面,并形成 VRIO 框架。
③巴尼的企业资源视角理论中的论文中提出:企业资源要拥有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 必须具备四大属性,分别是价值(valuable,V)、稀缺性(rare,R)、不完美模仿性(imperfectly imitable,I)与可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S)。
④彭氏框架扩展资源的可模仿性(I)含义,使其包含可替代性(S),又加入组织性(O)。
a.价值性(V)有价值的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直接的。只有增加价值的资源才有可能带来 竞争优势,而无法增加价值的资源则可能产生竞争劣势。能够利用机遇、消除威胁进而使得 企业能够构想并实施战略以提高企业效率,优化企业绩效的资源是有价值的。
b.稀缺性(R)只有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才具有创造某些暂时竞争优势的潜力。一般来说,只要一个行 业中拥有某一或某些有价值资源的企业的数量少于该行业中产生完全竞争动力所需要的企 业的数量,那么该资源就具备了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
c.可模仿性(I)只有有价值、稀缺并且难以模仿的资源才可能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可模仿性低的资源通常满足以下的一个或几个条件:资源是独特历史条件的产物、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 间存在因果模糊性(即难以识别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资源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d.可替代性(S)某一资源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存在该资源的战略等价资源。当两项有价值的资源能够彼此独立地用于实施同一战略时,我们称它们是战略等价的。 e.组织性(O)有价值、稀缺并难以模仿的资源,只有在企业进行适当的组织协调的条件下才能给企业 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3)意义:VRIO 框架通过剖析资源在这些属性方面的表现,为评价资源对于企业获取 持续竞争优势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