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标签:
教育 |
分类: 蒙特梭利教育 |
爱和教育的平衡点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但如果仅有爱,没有适当的教育,孩子会因缺乏行为规范,而自制力降低,与同伴的人际关系也不好,整个班级甚至一团乱麻。
一位优秀的教师,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所以,教师要在“爱”与“教育”中找到平衡点,确实需要多费心。首先,要用心去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和特质,然后班级人员共同沟通协商,具体讨论在孩子哪方面的教育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情绪没有被顾及?最后一起制定规则,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说明理由后,应赋予孩子责任。当孩子一定要选择做“不可以做”或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时,他就得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教师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遵守,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律。http://s11/mw690/005MpCmozy7l4fssXfI3a&690
http://s7/mw690/005MpCmozy7l4fspGPsb6&690
班级常见的规则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三岁左右刚入园的时候,有些孩子吃饭不会、穿衣不会、上厕所不会、自己喝水也不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依靠大人来帮助。这个年龄是孩子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怪现象呢?
家长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都帮他做了。”家长是太爱孩子了,还是太爱自己了?
教育专家分析:家长太爱自己了!之所以这样代替孩子,是怕孩子不会做弄糟了给自己带来麻烦。
入园后教师就应该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去做,千万不要凡事代劳。这样孩子不仅能学会独立,也能从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增进自信心。
教师更应根据班级的生活习惯以及全体幼儿的需求,制定一些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常规。比如:早晨来园后自己脱放外衣、换鞋、洗手;饭前便后洗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活动;吃饭的时候尽量不去大小便睡觉、午睡时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安静午睡不打扰别人;自己吃饭、喝水;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该避免制定太多不必要的规矩,使幼儿因做不到而放弃,也要根据班中不同的状况及时调整常规,例如:教室内整体环境的改变,相应的常规也做适当的调整等。
教育幼儿有爱心、有礼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与把握教育良机,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四五岁左右的孩子,看见身边一位小朋友摔倒了。趴在地上,他往往会觉的很好玩,赶快跑过去趴在摔倒小朋友的身上。幼儿园里,常常会遇到好几个孩子趴成一堆的情景。
这时,就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将孩子自发的行为变为帮助别人的行为。见到别人摔倒了,要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拍身上的土。使幼儿学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样及时进行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工作时,想介入别人的工作时,也要事先询问能不能一起玩或工作;得到别人帮忙时也不要忘说“谢谢!”等礼貌的用语。见到老师、长辈要主动问好等。
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学会适时等待。
在班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五六个、七八个小朋友一齐围着老师讲,拉老师衣服,拽老师胳膊,让老师先和他说,七嘴八舌的结果是老师谁的话也没听清,最后还是一个一个的来说;老师忙着打扫餐后卫生、组织活动或午睡抬床,不时有孩子过来提要求“我的书坏了给我修修吧”、“老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等;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说话及要求单个看都合情合理,只是在集体场合中选择的时机不对,因此很难得到及时的满足。
它折射出我们平时教育的误区:太以孩子为中心了,孩子反而不知道尊重别人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适当的等一会。
教师在教育幼儿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幼儿,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当一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去打扰他,等待他做完,这就是一种尊重。这样,孩子也潜移默化的学习了等待,当大人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当大家在工作的时候,教师轻声的教育大声喧哗的幼儿放低音量,别打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身教的榜样力量更胜于言教。
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学会适时等待。
在班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五六个、七八个小朋友一齐围着老师讲,拉老师衣服,拽老师胳膊,让老师先和他说,七嘴八舌的结果是老师谁的话也没听清,最后还是一个一个的来说;老师忙着打扫餐后卫生、组织活动或午睡抬床,不时有孩子过来提要求“我的书坏了给我修修吧”、“老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等;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说话及要求单个看都合情合理,只是在集体场合中选择的时机不对,因此很难得到及时的满足。
它折射出我们平时教育的误区:太以孩子为中心了,孩子反而不知道尊重别人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适当的等一会。
教师在教育幼儿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幼儿,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当一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去打扰他,等待他做完,这就是一种尊重。这样,孩子也潜移默化的学习了等待,当大人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当大家在工作的时候,教师轻声的教育大声喧哗的幼儿放低音量,别打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身教的榜样力量更胜于言教。
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学会适时等待。
在班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五六个、七八个小朋友一齐围着老师讲,拉老师衣服,拽老师胳膊,让老师先和他说,七嘴八舌的结果是老师谁的话也没听清,最后还是一个一个的来说;老师忙着打扫餐后卫生、组织活动或午睡抬床,不时有孩子过来提要求“我的书坏了给我修修吧”、“老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等;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说话及要求单个看都合情合理,只是在集体场合中选择的时机不对,因此很难得到及时的满足。
它折射出我们平时教育的误区:太以孩子为中心了,孩子反而不知道尊重别人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适当的等一会。
教师在教育幼儿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幼儿,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当一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去打扰他,等待他做完,这就是一种尊重。这样,孩子也潜移默化的学习了等待,当大人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当大家在工作的时候,教师轻声的教育大声喧哗的幼儿放低音量,别打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身教的榜样力量更胜于言教。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学会适时等待。
在班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五六个、七八个小朋友一齐围着老师讲,拉老师衣服,拽老师胳膊,让老师先和他说,七嘴八舌的结果是老师谁的话也没听清,最后还是一个一个的来说;老师忙着打扫餐后卫生、组织活动或午睡抬床,不时有孩子过来提要求“我的书坏了给我修修吧”、“老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等;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说话及要求单个看都合情合理,只是在集体场合中选择的时机不对,因此很难得到及时的满足。
它折射出我们平时教育的误区:太以孩子为中心了,孩子反而不知道尊重别人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适当的等一会。
教师在教育幼儿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幼儿,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当一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去打扰他,等待他做完,这就是一种尊重。这样,孩子也潜移默化的学习了等待,当大人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当大家在工作的时候,教师轻声的教育大声喧哗的幼儿放低音量,别打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身教的榜样力量更胜于言教。
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学会适时等待。
在班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五六个、七八个小朋友一齐围着老师讲,拉老师衣服,拽老师胳膊,让老师先和他说,七嘴八舌的结果是老师谁的话也没听清,最后还是一个一个的来说;老师忙着打扫餐后卫生、组织活动或午睡抬床,不时有孩子过来提要求“我的书坏了给我修修吧”、“老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等;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说话及要求单个看都合情合理,只是在集体场合中选择的时机不对,因此很难得到及时的满足。
它折射出我们平时教育的误区:太以孩子为中心了,孩子反而不知道尊重别人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适当的等一会。
教师在教育幼儿如何尊重别人时,应先尊重幼儿,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当一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去打扰他,等待他做完,这就是一种尊重。这样,孩子也潜移默化的学习了等待,当大人和别人说话时,知道不去打断。当大家在工作的时候,教师轻声的教育大声喧哗的幼儿放低音量,别打扰其他小朋友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身教的榜样力量更胜于言教。
常见许多班级虽然制定了班规,幼儿仍不守规矩,这是由于执行不当所致。教师的教育方式、态度、用词语气,甚至自身行为和情绪都会影响到班规执行的成效,所以教师应注意:
1、多用鼓励代替赞美。
教师应该了解“赞美”和“鼓励”是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鼓励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会鼓励我们的孩子。
2、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千万不可在众人面前批评他或教训他,如果有不当行为需要及时教育时,也要尽量带他离开,单独与他沟通。
教师要认清,“没有表扬鼓励的教育不叫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只是一个教育手段,不是目的。
3、坚定自己的立场。
幼儿出现不良或负面行为时,教师在教育时不可被他的泪水软化,而被迫妥协。那样反而增强他的不良行为
譬如:对吵闹不休的孩子,可将其暂时隔离,但运用时要注意适当性,而且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和、坚定,告诉他:“我们都喜欢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也喜欢和我们在一起,你必须先学会安静,才能再加入我们。”不要恐吓他,而是让他学习纪律,而后做出决定。
4、多用正向、肯定的语言。
言语的伤害往往重于体罚的肉体伤害,在我们提醒或规劝孩子时,应选用“正向肯定”而非“否定式的语句”。譬如要劝阻孩子不要在桌椅旁边跳时,与其说:“告诉你多少次了,不可以在桌椅旁边跳,你就是听不懂。”不如说:“我很担心你会受伤,请你不要在桌椅旁跳。”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爱孩子,还要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重视培养关爱、同情、友善等良好品质,并将之看作是未来社会和每个个体得以发展的关键和希望。
让“爱”与“教育”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