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献综述容易出现的问题
(2014-11-06 09:30:11)
标签:
教育 |
在撰写 “文献综述”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技巧和相关的原则,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
第一,呈现一定的顺序、层次和结构。
在顺序上,最好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使不同类型的文献及其观点呈现为某种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好处是,让读者看到已有研究呈现出逐步拓展、逐步深入的进程。
在层次上,既呈现代表正面的、主流观点的文献,也呈现反面的、批判性意见的文献。尽可能使不同的文献及其观点呈现为某种对立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如果出现正反两种不同意见的关键文献,可打破时间顺序,先综述所有正方的观点;然后综述所有反方的观点。除了正方和反方之外,也可能有第三方(中间、中立或综合的观点)的观点。
文献综述虽然忌讳按照时间顺序罗列所有文献,但是,时间仍然是文献综述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分类时,可以适当考虑时间顺序。比如,一般先陈述本研究领域的开山人物(一般称之为某某之父,比如勒温被视为“行动研究之父”)的相关研究,并由这个“得风气之先”的人物以及他的研究牵引出第一种类型。然后再陈述其他类型的相关研究。
如果某份文献既没有推进前面的相关研究也没有提出不同的观点,没有任何知识贡献,那么,研究者在文献综述时最好对该文献保持有意的遗忘或视而不见的态度。[1]
如果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都对某个研究主题发表了相关的论述,同样按照时间顺序(兼顾正反不同观点)叙述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发表的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如果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国外的相关研究完全呈现为不同的话语和不同的时间,可分别叙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者按照时间顺序罗列所有文献及其观点,没有层次感和秩序感;没有区分正反两个方面观点;各种文献顺序混乱,既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各种观点,也没有呈现为“倒叙”;没有区分关键文献和次要文献,将所有重要和不重要的文献全部罗列出来。
第二,保持文献综述的结构完整。完整的文献综述至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二是对文献综述的小结;三是由文献综述的小结引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只提示了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却没有“文献综述的小结”或“研究的假设”。
第三,不遗漏关键文献。不遗漏的标准是:既考虑了该研究领域早期的关键文献,也触及了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反映了最新的研究进展而遗漏了早期的研究,或者,只陈述了早期研究而没有考虑最新的研究进展;只有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而没有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一般而言,如果某份文献综述完全没有出现最近10年的文献,没有出现外文文献,或者,只涉及某些专著而较少呈现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那么,则说明该文献综述可能遗漏了相关信息。
第四,只出现重要作者的姓名,不必呈现所有著者的姓名。判断某个文献及其作者是否属于重要文献或重要作者的标准是:该文献的作者是否较早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开山人物或被称为“某某之父”的人物)。这样的文献往往频繁为后来的研究者引用(包括赞成或反对)。如果某份文献属于重复性研究,并没有提出新的结论,则不必纳入文献综述。但是,如果某一份重复性验证的实证研究报告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却更换了研究对象,则可以纳入文献综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选择和鉴别,事无巨细,将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并列呈现。
第五,如果研究涉及多个变量或多个假设,则需要分别为之提供文献综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研究涉及多个变量或多个假设,却只提供了其中某个变量的文献综述。
第六,呈现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时,为每一个观点提供完整而规范的出处(脚注或APA格式)。[2]为了保证出处的完整和准确,引用时需考察文献的版本,尽量采用公认的可信的版本而不引用非权威的版本。如果引用非权威的版本,最好说明引用该版本的理由(比如该版本有哪些优点)。在引用和注释中,尽量采用一次文献(或一级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不到万不得已,不采用二次文献(或二级文献、二手资料)。若采用二次文献(或二级文献、二手资料)及其主要观点,必须注明二次文献的完整出处而不是撇开二次文献而直接注明一次文献(造成研究者已经亲自阅读了该一次文献的假相)。同时,最好说明经过了哪些努力之后仍然找不到相关的一次文献的理由。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暗中“转引”了某个二手资料(二次文献)的文献却标明自己引用的是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或者,某个外文文献已经有了比较权威的中译本,暗中采用了该中译本却直接标引外文文献。当然,如果研究者认为该中译本的翻译质量有问题,可以说明不采用该中译本的理由,比如该中译本有哪些翻译的缺憾以致本人不得不放弃该译本而宁愿直接面对外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避免表面上直接引用外文原著而暗中大量引用中译本(这种行为其实属于抄袭)。
第七,随时审查自己所做的文献综述与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实质性的关联。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所做的文献综述与研究的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第八,避免豪言壮语,不轻易使用类似“没有相关的研究”或称自己的研究“开了先河”、“填补了空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等说法。学术研究以知识创新为第一目标(或唯一目标),但知识创新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完全不理会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追求标新立异、横空出世、与众不同。[3]学术研究更多地显示为在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言有易,言无难”。[4]若借用赵元任的说法,学术研究重要的是说“有”而不是说“无”。[5]类似“开了先河”、“填补了空白”之类的说法应完全避免,而类似“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说法也最好少说。因为,是否填补空白、是否有重要意义,应该由读者去判断而不必由研究者本人自夸。如果在文献检索中的确没有找到相关研究,也应避免类似“没有相关的研究”的说法,因为“没有相关的研究”可能暗示没有找到准确的关键词(检索词)。
[1] 如果研究者在文献综述中大张旗鼓地陈述某个或某些没有知识贡献的文献,则不仅说明研究者没有学术眼光,而且助长了学术研究中无意义地重复研究的坏风气。
[2] 有关脚注或APA格式的规范格式,后文在讨论写作的规范时将提供更详细的解释。
[3] 学术研究甚至不要问自己的研究有多么“新”,而要问自己的研究有多么“旧”。所谓“要问自己的研究有多么旧”,主要指研究者要让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
[4] 陆有铨先生在讲座中多次强调这个说法。受他的启示,这里将“言有易,言无难”作为文献综述应该避免的一个重要提示。谨此致谢。
[5] 语言学家王力在回忆自己的导师赵元任时,提到“言有易,言无难”的说法。王力1926年考入国学研究院,专题研究题目为《中国古文法》,指导老师是梁启超和赵元任。王力曾回忆两位导师的不同的指导风格: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论文多加赞语,而赵元任先生正好相反,“他用铅笔小字作眉批,专找我的毛病,其中最严厉的一句批评的话,就是:‘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后来成为我的座右铭”。王力在论文里讲到“反照句”、“纲目句”的时候,加上了一个“附言”说:“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赵元任批示:“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详见:王力.中国古文法[C]//王力文集(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
以上材料摘自刘良华所著《教育实证研究:问题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