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式太极拳83式 起式

标签:
太极拳吴氏太极拳起式 |
起式(预备式)
其目的在于先将心情平息,然后起势。
http://s5/mw690/005MhTHlzy6N5a43EgI54&690起式" TITLE="1.吴式太极拳83式 左膝松力,微屈;全身重心集于右脚;左胯微舒,左脚向左横移,大趾虚着地,为平行步。眼向前平远看;意仍在两掌的指尖。
王培生法:
2
两脚平立:
左脚按大趾、二趾~小趾、外侧、足跟、脚掌依次渐渐落平,重心平均在两脚,视线与意均不变。
用法:此式为太极自然桩法,既可摄生,又有防守六面劲(上下前后左右)进攻之作用。“授密歌”中所说的“应物自然”之句,即指此法而言。
再想无名指,往小指那去,这时候左脚食趾着地,手中指脚中趾就着地,想食指脚无名趾着地,想手大指,脚小趾就着地,想手心脚心着地,想掌跟,脚后跟就着地。这时什么都不想。
现在能感觉到喘一口很痛快的气。这时候感觉横隔膜,肚脐之上,都感觉到很轻松舒服愉快,横隔膜以下,由胯到膝到脚有劲。这样两脚如树置地生根,跟树根一样,这是第二动的感觉。
3
两腕前掤:
两掌指尖微松,两碗向前舒伸,两臂即自然前起,以起至与肩平为度,宽与肩相齐;指尖松垂;意在两脚,重心与视线均不变。
不想抬胳膊,想指尖,十指指尖指指地,这个手就悠悠荡荡的,然后再想,指尖勾手心,老想指尖勾手心、勾手心,就起来了。
双臂抬平后忘掉,不让手指勾手心这手就落下来了。这时候手就感到胀了,胀也不要去管它,一想指尖勾手心就起来了,不想就落下。求这个劲,叫太极劲。指尖勾手心要起多高,起到手腕和肩平,略微高于肩,不要超过耳垂。
耳垂是人的头部,耳尖这是臀部,平了以后就不要再想指尖勾手。
手臂超过肩,这腰就吃力脚就站不住,手低于肩,这胸口就堵塞。
正确的感觉是想东西吃,空的,像现在吃完饭,做这个姿势一对,还想吃,得有这个感觉。
阳池穴略微比肩禹高一些,这时候就不要再想手指勾手心了,想什么?就想手心,意念就在手心上,手不落也不起。知道这意思么?这就是气功,站桩也是这它。是太极气功就是指这个。
4
两掌下采:
两膝松力,身体渐向下蹲,以膝盖与脚尖成垂直线为度;提顶,松腰,溜臀,重心集于两脚,同时(即于身体下蹲时)两掌的指尖向前下方舒伸,至极度时,自然向后收敛,掌心如扶物,收至两掌的大指贴近两股外为度,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意在掌心;视线不变。
意念要想外劳宫,就是手背,想这个时候这手自然下落。手心有突出之意,手指有舒展之意。中指落到肚脐,这叫做神阙,这时候再想手心,好似浮在水上。脚好似踩在水上,这时屈膝。
这时候两手平行在水面上,想两肘朝后。膝盖一打弯,这时候再想肩井穴。那看,就跟坐电梯似的就下去了。都是自动,意念在肩井穴。一直落到手大指靠近股骨两侧,这叫做风市穴。指尖朝前,再收收小腹。眼神平视前方,你看大腿那就热了。发胀发热。这时候整个的太极起式,按照这个要求一做,这个劲就不一样。形式也不同。做完这个大腿是热的小腿是胀的。
注:
平行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外缘之间距离约与本人肩宽。
刘晚仓对太极起式的解释
起式全部动作在一呼一吸中完成,要求精神集中,摒除杂念而取静字,用意不用力。两臂的起落都含有向上向外的掤劲,两腿由平均分配体重的双重开始变动,负担体重的腿为实,另一腿为虚。
这样太极起势不仅是动作的开始,也是用意和导引行气的开始,用思想安静来使大脑皮层得到抑制,以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并使全身器官的机能活跃起来,对于全身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起式虽然只是为太极拳架的开始,但它在技击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敌人从外线来攻我时,如用双风贯耳动作,我则可以采取起式,将精神凝注于手背腕骨之间,用来沾取敌臂,将气沉入丹田,仔细听劲,或转腰,或卷腕,都能化卸敌劲,而后向敌发放。此中的关键在于双臂起落均不可失去掤劲。
王培生对太极起式的注解
1
意念在臂上的传递。臂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稍节。意念可在两臂的根节和稍节互相转移。起式先从右臂的手、肘、肩转道左臂肩、肘、手…..臂又与腿呼应,重心所在的腿(实脚),意念在同侧的臂,即右脚实时,意念在右臂活动,左边也相同。这为以后的“以意行气”打基础。
2
臂与腿的意念传递是交叉的,即左手与右脚,右手与左脚。传递意念时要有呼有应。小手指与大脚趾呼应,想小指时,大趾要有反应。有呼无应时,继续呼,直到有反应、有感觉为止。要以切实有感觉为准,不是背口诀,有了感觉再往下继续想。
3
意念活动促成的动作,是“知白守黑、道发自然”的。意念活动促动作,一般不直接显现出来,如起式中移脚、落脚不想脚,前掤、下采不想手。而是意念通过有关穴位后,自发的自然动作。成习惯后,日常生活中也是动作协调轻灵,身体平衡舒展,克服老态。
前一篇:吴式太极拳83式 无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