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定窑”瓷器的鉴定特征

(2018-07-11 10:23:11)
标签:

瓷器

定窑瓷器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得天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局面,实现了统一,由此建立了大宋王朝。定窑的创烧可以追溯到唐代早期,结束于金代晚期。定窑的中心窑场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燕村、西燕村一代,总面积在117万平方米,是北京故宫的1.5倍之大。

下面我就谈谈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定窑在北宋的初期已达到成熟期,它与其他五大名窑中的四者有所不同的是:其它四者都是青瓷而定窑是白瓷(牙黄白),其它四者的釉又都比定窑厚,唯定窑釉较薄。在北宋初期(公元990年以前)有部分定窑瓷器底部有阴刻“官”、“新官”的官窑瓷器。定窑乃民窑,所谓的官窑瓷器是指朝廷在定窑场定制的瓷器。其宋代官窑的定器有两种:一、建国30年前(公元990年)由当时朝廷的“太官署”在定窑场定制的带有“官”、“新官”款的瓷器。二、公元990年以后由于行政制式的改变取消了“太官署”这一机构,加之定窑是民窑以生产日用瓷为擅长,不同于汝官生产仿青铜器的陈设瓷等诸多品种,取而代之“官”和“新官”的是用延续唐和五代的旧制,即将朝廷定烧的器物做成花口,用花口的瓣数来表示。唐代的花口瓣数为四瓣,五代的花口瓣数为五瓣,宋代的花口瓣数就定成了六瓣。简称唐四五五宋六。在北宋的初中期的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用定瓷作为官窑瓷器的,后来到了徽宗时期因皇帝嫌定瓷太亮才不用的。在南宋叶寘(tián)的《坦斋笔衡》中有“定瓷有芒不堪用”之记载。

北宋定窑在建国初期的30年里都是满釉正烧,口部有釉采用垫底工艺底足无釉。到了公元100年因审美观念的改变创新出现了镶金银铜口瓷器,是窑工们发现了在有釉的定器上镶嵌金银铜边时过于耗时费力,故应运而生的烧制出了忙口俯烧瓷器。开始的定瓷是没有刻划花的后来是受耀州窑的影响才出现的,到了金代为了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大部分器物都采用模印纹饰装饰技法。

定窑瓷器的专有名词:“北定”指中心窑场河北曲阳瓷器,其品种有白定、黑定、紫定、绿定、粉定。“土定”泛指除中心窑场以外的其它定窑系各窑瓷器。“新定”指山西霍州定窑生产的瓷器,其品种有主要生产民用瓷,精品有粉定和透光定。为什么要把霍州窑生产的定瓷单树一派呢,因为它的产品完全可以同“北定”比美,甚至有部分产品超过北定。

“新定”的由来。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叫彭君宝的山西霍州人在北宋中心窑场学艺,由于学得一身好手艺,在当时窑场的技工中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遂于北宋末年回乡山西霍州创办窑场,现在通过大量的考古考证把这个窑场所生产的瓷器叫做“新定”。

一、宋代白釉定瓷的基本特征

宋代定瓷指北定,白釉偏黄(牙黄色)。唐、五代时期的白釉定瓷偏青,在积釉处明显可见青白色,这是北宋定瓷与前朝定瓷的明显区别。北宋早期产品仍似于前朝釉色,白中闪青者居多,有少部分器物泛黄。到了北宋中期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胎质达到了洁白细腻的程度,釉色普遍出现了白中泛黄的颜色。这种使器物釉色泛黄的主要原因是到了北宋中期定窑从原来的柴烧转成煤烧所致。北宋后期的定瓷由于制瓷业的发展,器物已经达到了胎白质坚的又一提高程度,胎壁较薄,但釉色较中期相比又有些微妙变化,其釉色是白中泛牙黄色,釉面出现泪痕。主要装饰技法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也有刻划并用之作,其刀法犀利、娴熟流畅,定瓷的植物纹广泛采用梳篦纹来进行装点植物的叶脉,起到了更加生动逼真的视觉效果。这一时期的精美之作属印花为佳。常见纹饰有莲花、牡丹、萱花、鸳鸯等纹饰。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详情可询:一五一,五五九零,一四二五。

二、黑定:白胎黑釉,胎质坚密程度超过北定,釉色光亮如镜。

三、紫定:胎质同黑定,芝麻酱的釉色,薄釉处的釉下必须可见黑亮的黑釉,无此两色器物均非紫定。

四、绿定:为低温陶质胎,因釉色为绿而得名。目前国内仅国家博物馆有残片标本,无整器。

五、粉定:不是牙白色了,而是白度比较纯正的白色釉,忙口、白薄胎、透光(用强光手电照射,在胎的另一面可见光亮),粉定是北定之上品。

六、透光定:透光定是粉定中的上上品,特征同粉定。鉴定方法是把手放在光源与器物中间,五指连续做张开、并拢并上下或左右移动,而在器物与光源和手指相反的另一面,可见清晰似皮影戏一样的影像。

收藏交流:cyh6053846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