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方周易》系辞下: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

(2017-04-10 08:13:01)
标签:

《周易》

古文字

注解

文化

教育

分类: 《易·系辞下》新解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下

【原文】子曰:小人不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不积不足以成,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译文】老师说:“人格卑下的人没有羞愧之心没有道德观念,没有畏惧没有正义,不看到利益就不勤勉努力,不受到刑罚处理就不能在内心引起戒备,受到小的惩罚就会大为警惕,这些小人他们都相同。《易经》说:‘脚套上刑具掩盖了脚趾,无灾咎。’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好事做得不多就不能成为有名望的人,坏事做得不多就不能毁灭自身,小人认为小善去做也没有什么好处因而不去做,认为小恶做了也没有什么伤害因而不将这种坏习惯除去,因此坏事做多了就不能够掩盖,罪恶大了就不能够解脱。《易经》说:‘担负的刑具掩盖了耳朵,有凶险。’”

注释小人人格卑下的人。诸葛亮《出师表》:远小人。

      没有。《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羞愧。《左传·昭公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畏惧。《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勤勉,努力。《战国策·宋策》:“荆王大说,许救甚劝。”

      ”刑罚。《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惩罚。《荀子·王制》:“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

      ”警惕。《荀子·修身》:“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通“副”。相称,相同。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李善注引薛综曰:“福,犹同也。”

      ” 好;美好。《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多。《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

      不足”不能;不可以。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变成;成为。《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名声,名誉,名望。《史记·滑稽列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简评此段是系词中的唯一败笔:如将【履校】定位于【是对犯罪者的惩罚】,那么就不能说是【无咎】,无咎是没有灾祸或者没有错误,既然没有错误也没有灾祸为何要惩罚当事人,自相矛盾的解释。看来《系词》作者也没有读懂这句爻辞。应弃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