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当官必先读书,但是读书人不等于都能做官
(2025-10-25 18:18:49)俗话说当官必先读书,但是读书人不等于都能做官
曾宪荣
俗话说当官必先读书,但是读书人不等于都能做官。
在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指引下,在士大夫政治形成主宰力量的北宋,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不过,同样从这条道路走上仕途的一代文豪苏轼,却发出了“读书不求官”的呼声。苏轼有首五言诗,是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诗的开头四句为: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在四句中,最为瞩目的是“读书不求官”一句。北宋从太宗朝开始扩大科举规模,为了吸引知识精英加入到宋王朝“彀中”,从皇帝开始,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利益诱导。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也正是通过科举登第走出巴山蜀水,成为士大夫的翘楚。在士大夫政治成为主宰的时代,苏轼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苏轼是通过读书求得官位而走上仕途的,那么他为什么还告诫他的侄子们“读书不求官”呢并且,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与时代潮流相悖,甚至与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教诲相违呢“读书不求官”折射了时代潜在的变化。
读书和做官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中国古代,读书与做官有着密切的联系。科举制度将读书做官制度化,使得“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书生们的梦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官员,也不意味着所有官员都必须是读书人。实际上,历史上有许多官员并未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如世袭、推荐、自荐等方式进入官场。同时,也有许多读书人虽然学识渊博,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步入仕途。因此,虽然读书是做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做官。
古代学生的假期与读书生活
科举制度下的读书压力
在中国古代,读书历来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科举制出现后,读书成绩直接与能否做官挂钩,这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得到完善,形成了“一考定终身”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的假期大大缩减1。在隋唐之前的选拔官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要么主观因素大,要么天生就注定,因此当时的读书更多是为了博得名声,而不是直接与官职挂钩。
古代学生的假期
尽管古代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读书压力,但他们仍然享有一定的假期。在宋朝之前的学生,除了传统的端午、中秋、新年等节日假期外,还有三个特别的假期:旬假、田假和授衣假。旬假是指学生每隔十天可以休息一天,这在汉朝设立太学后开始实行,后来改为国子监、国子学等名称1。田假通常在五月开始,为期一个月,让学生回家务农,对于京城200里以外的学生,路途上的时间不计算在内1。授衣假则在九月天气转凉时,允许学生回家取衣服过冬,同样为期一个月,且不计算路程时间。
明清时期的假期变化
到了明朝,学生读书的主要目的变成了通过科举考试当官,这使得读书成为了一种苦差事。明朝的官员没有假期,而学生则在初一和十五休息两天,相比之前的旬假已经有所缩减。由于大部分学生就读于本地的私塾,田假和授衣假不再适用,他们唯一的长假是年假,即私塾在每年的十二月十五关门,第二年的正月十六开学,这个假期主要是为了学生过新年。
传统节日的假期
除了上述的特殊假期,古代学生在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也有假期。例如,端午节、孟兰节(七月十四)和重阳节(九月初九)都有一天假期。此外,在清明节,古代学生会放三天假,以便进行祭祖活动。春节则是古代学生的唯一一个长假,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
结论
综上所述,古代学生的读书生活确实充满了压力,尤其是科举制完善后的明清时期,但他们在读书的同时也享有一定的假期。这些假期不仅包括传统的节日假期,还包括旬假、田假和授衣假等特殊的假期。这表明,即使在古代,读书与休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尽管这种平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