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怎样做,才能培养出未来会更加优秀的孩子?孩子聪明的妈妈培养孩子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

(2025-05-06 11:19:20)

妈妈怎样做,才能培养出未来会更加优秀的孩子?孩子聪明的妈妈培养孩子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

 曾宪荣

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并不无道理,在每个人的印象中,母亲好像无所不能,集一切优点于一身,温柔、贤惠、坚强、善良、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可以说,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正是因为母亲的不断付出以及在孩子心中高大的形象,孩子才会有着对母亲产生本能的依赖心理,也就说,母亲的性格、言语和行为都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时,你也就看到了他妈妈的模样”,出色的孩子背后必然也有着一个出色、聪明伶俐、优秀的妈妈。

怎样才能让孩子性格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且能继承母亲的优点呢?

1、停止你的唠叨

记得小学作文写“我的妈妈”,90%的同学都会写自己的妈妈在辅导写家庭作业时很唠叨,并且还没有耐心,态度生硬,太态度不端正,一时半会还行,时间长了实在是受不了。其实孩子最害怕的是母亲突然的沉默,但沉默不一定没有好处,在孩子犯错时,作为母亲的你,突然沉默,这会让孩子很是恐惧,缺乏安全感,但若是对孩子唠唠叨叨个不停,又会让孩子感到厌烦,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用简明的语言跟孩子说清楚他犯的错误,以后要怎么做,接下来就可以保持沉默了,让孩子自己反省,家长们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在你沉默的时候,孩子思考的会比你在说话时多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2、在进门前,转换好自己的情绪和角色

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自然是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在外是工作者,在家是妻子,是母亲,在外工作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但切记,在进了那扇门后,你就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来,也千万不要把跟孩子无关的情绪带到他的身上,孩子无缘无故的在母亲这里受了气,留下他一个人恐惧,自责,自然而然的就会跟母亲不亲近了,一定要记得,孩子是无辜的。

3、孩子小小荣誉大大对待

每个孩子都是很好胜的,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期望的成果,即使是小小的荣誉,孩子都会很兴奋地跟家长们炫耀,这个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能敷衍,不能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因为孩子可能就是为了得到你的表扬才这样努力。

所以一定要夸孩子,夸得越具体越好,让孩子明白下次也要继续加油,继续保持才能再次得到夸奖。孩子跟你分享他的快乐,你将心比心的也要这样重视的对待。

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聪明的家长都是怎样培养孩子的?

除了孩子,其实父母也需要教育和成长。为了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优秀,这8条建议,每一位家长都该了解。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给家长的8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上学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有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强将手下无弱兵。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理孩子,关键是怎么管理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孩子也有尊严,也要面子。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不利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不要以忙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