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父母的忠告:管教孩子要趁早,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2023-06-21 11:53:44)

给父母的忠告:管教孩子要趁早,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曾宪荣

同事小王的女儿佳佳今年14岁了,是个即将上初二的学生。

小王的老公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工作忙,经常出差不在家,小王一个人上班又带孩子忙不过来,所以,女儿就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小王两口子只是有时间的时候带上好吃的好玩的去看看孩子。

佳佳上初中后,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学习上生活上照顾佳佳都有些力不从心,小王两口子就把孩子接到了身边。

由于老人的溺爱,佳佳自身出现了很多的小问题。

5岁,佳佳调皮打人幼儿园上课捣乱,老人不以为然;7岁,佳佳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老人觉得孩子还小,慢慢就好了;10岁,佳佳不尊重师长见人一副仇视的目光,老人觉得不是大事,孩子开心就好。

可是,由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小王夫妇缺失太多的陪伴,所以,对孩子的小问题也就察觉不到。直到佳佳进入了青春期,小王才发现女儿叛逆、懒惰不上进,学习更是差的一塌糊涂。

有一天,小王看到佳佳又一次长时间玩手机,把佳佳的手机没收了。没想到,佳佳当场发飙,立马跳起来想从小王手中夺走手机。母女俩扭打了起来。

看了上面这个案例,有的家长会问:究竟应该怎样管教孩子,才能减少和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呢?

一、孩子越早管教,可塑性越强

有人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全看父母和家人怎么在这张纸上描画。

如果起笔稳,布局合理,顺着起点延展绘画,那这张画会越来越美好,孩子就会发展成优秀的模样。

但是,如果画错了,就要把这些糟糕的地方先处理掉,才能重新描画,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就越强,你给他埋下良好的教育,那他长大后会越优秀和出色。

我们要趁早抓住孩子这一阶段的可塑性,着重培养孩子。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是品性塑造的黄金阶段,我们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品性。

在孩子一岁以前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

在孩子一到三岁这个阶段,孩子从什么都不会到慢慢学会走路、说话、会异想天开等。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东西很快,所以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陪伴,给他正确的引导,为他立一下简单的规则。

切记,不可以认为孩子小就处处娇惯、纵容他的错误行为。父母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唯我独尊,长大后没有一点规矩。

三到六岁这个阶段,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求知欲,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挥天性的机会。

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另外,父母要教孩子主动跟其他小朋友接触,主动跟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父母要多加管束,才能让孩子懂规矩,懂礼貌,学会与人沟通。

二、有所畏惧,才能有所尊敬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

4名不到17岁的少年联合杀害了自己16岁的同学,之后他们分别判处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听完宣判后,4名少年竟然当庭相视而笑,庆幸自己逃过了死刑。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作案动机简单到单纯,只因为——没钱去网吧!

4名少年的父母看到被害人的照片的时候,他们痛哭流涕,有一位父亲说:

你们不知道啊,这孩子我不是不管,我打过他,也骂过他,可是我管了他不听啊!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父母的管教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过: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有所畏惧,有害怕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

现实中,家长们往往搞错了一个顺序:

小的时候拼命的宠爱,等到最容易叛逆的青春期,偏偏眼里揉不得沙子。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他要东全家都得朝东,恨不得天上的星星都摘给他。偏偏这个时候不教育,等到需要中考高考的时候,事关孩子命运的时候,想起来管孩子了,他会听吗?听的进去吗?

如果条件允许,孩子6岁以下千万别撒手给老人带,只会宠坏孩子。即便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小树一但长歪了,想要矫正必然是痛苦的过程。

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叛逆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三、陪伴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是有实效性的。12岁之前是儿童成长的黄金时段,这个阶段他们最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也是对依赖父母的时候。这时候发现孩子有不良的习惯或情绪,父母应该和孩子肩并肩去面对,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样才能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颇。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BS.布卢姆实验证明:许多问题儿童的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家长对孩子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

有些家长以工作忙等原因为由,将孩子推给老人;

有的家长以为有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把孩子彻底交给社会辅导结构,交由别人代尽父母责任;

有的家长以为学习就是一切,从不和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把父子、母子关系弄成了师生关系;

有的家长自己在家吃喝闲聊,搓麻将玩游戏,却让孩子埋头写作业。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智和情感、学习和爱好怎么可能没有缺陷?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陪伴不就是和孩子在一起就行了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达到孩子眼中认为的陪伴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父母和你在一起时最爱做什么?60%多的孩子回答是:玩手机。手机控父母似乎已成普遍现象,对于玩手机,孩子和家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父母认为自己虽然玩手机了,但还是待在孩子身边,就是在陪伴孩子。但在孩子的眼里并非如此,孩子认为父母只顾玩手机,忽略了自己,甚至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那么喜欢手机,手机随身带着,我要是手机就好了,这样爸爸妈妈就能一直看着我,走到哪儿都能带着我。童言无忌,却也恰恰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一个人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

圣经上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人若不经过苦难的试炼,就无法磨练出强大的力量!

特别是家有男孩,这个更不能少。

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他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

不能吃苦,终究是会让身边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

陪伴是需要用心去和孩子交流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父母要以身作则,传统教育说,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是什么意思?这不仅仅是你教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表现出的整个身心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了你的孩子。你站在那里,你坐在那里,你躺在那里,无论你在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你表现出的身心状态都在影响着孩子,人们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教育者实际上就是受过教育的人,父母也可以从孩子那里接受教育。在双向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机会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和父母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如果孩子长大了,父母没有长大,说明父母的学习能力不够。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喜欢读书,孩子往往也会喜欢读书。笔者称为,在家里时,父母最好不要总是玩手机,而是要多读书,这样对孩子就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可以多买一些好书,认真读书,在家里营造爱阅读的氛围。”他说,当然,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而是要长期坚持,慢慢就会有效果,孩子也会逐渐爱上阅读。

他笔者认为,好的阅读有利于孩子积累文学素养,平时也可以读一些优秀科学家的传记,慢慢地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在该教育和照顾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所以,管理教育孩子要趁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