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是养大爷,别让娇生惯养害了孩子

养孩子不是养大爷,别让娇生惯养害了孩子
曾宪荣
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无异于亲手开掘了温柔的陷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怎样避免“花盆效应”,更好地提升爱的质量呢?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总是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于是,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替孩子包办了许多事情。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长期包办孩子的事情,看来起,孩子只是失去了做事的机会,实际上,孩子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权利。这种孩子走上社会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喜欢依赖父母。这对他们的危害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使他们在一生的生活中处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有的还可能感情脆弱,稍受挫折就寻死觅活,或者有的还产生精神障碍,患上忧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神童”魏永康的经历就表现了一位母亲的溺爱导致的严重后果。
魏永康出生后,母亲对永康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永康从来都不用管,妈妈替永康做得井井有条。
这也许就是溺爱的害处吧。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真正的爱,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的分离。”真正会爱孩子的人,不会替孩子包办一切,相反,他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做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自己去发展自我。
每个父母总是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保护孩子方面往往也会出现过度的现象。比如,为了防止孩子走路绊倒,拿走了房间里所有的障碍物;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总是形影不离地陪在孩子的身边;为了防止孩子伤害到自己,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了……
为人父母,我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孩子毕竟是要走向社会的。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当中充满着一些危险,让孩子在生活当中体验如何预防出现这些危险或者应对危险。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孩子才会学会在行动中多加小心。
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叫醒女儿去上学。天气很冷,地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女儿自己出了家门去幼儿园。我怕孩子路上摔跤,就悄悄跟在后面。果然,我的担心应验了。
孩子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摔倒在地上,她“哇”地哭了起来,我跟在后面,真想赶过去把她抱在怀里。但我还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看着女儿慢慢起来,擦了擦眼泪就又向前走了。
目送孩子进了幼儿园我才回到家里。但是,这一天我都心神不定,担心女儿能否安全到家。当我正打算要出门看看孩子时,却听到女儿的叫门声,那一刻,我知道,女儿已经能开始克服困难了。
最后,这位智慧的母亲对我说:“我们当父母的,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把爱藏在心里,而不是把爱挂在心头,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能做”“不要做”,应该告诉孩子做了以后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孩子坚持要做,不是特别重大的伤害,就让孩子尝试一下,让孩子在后果中得到经验,学会听从劝告。
我国古代思想家颜之推说过:“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不论在衣食住行,还是其他方面,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包办任何事情,从而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点:要有意识引导孩子改正缺点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不要管他。放任型的爱主要根源于“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觉得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行为,他喜欢做什么就千依百顺,有些孩子甚至对长辈大打出手,这些长辈却认为,只要孩子高兴,让他打几下也没关系。诸不知,这种放任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目中无人,而且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只为自己着想,根本没有他人。因此,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事实上不负责任的。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第四点:真正的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心理学家弗洛姆通过研究把爱的表现形态概括为三个层面,那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关心是爱的最基本的层面,每一位父母都有关心孩子的本性,但是,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爱的深度却是不一样的。物质生活是初级层面,精神生活才是高级层面。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理解的基础就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只有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才会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有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工作很忙,被送到外婆所在的城市求学。因为女孩其貌不扬,总认为班里的孩子强于自己,而自己是一个另类,和其他同学融不到一块,教过她的老师都说她脑子笨,她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
班里的女同学都不愿跟她玩,她感到伤心又孤独。慢慢地,她习惯了。以后,她就混到男孩子堆里,与他们一起踢球,玩耍……
她特别害怕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总是说她脑子笨,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后来,一上数学课,她就坐在后面玩自己的,老师也不想再管这个差学生了……
暑假过后,她的母亲把她又接回了自己家里,重新给她安排了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和新的环境,小女孩觉得很新鲜。同时,她的母亲也开始多关注这个被以前老师说过的笨孩子。一次考试过后,女孩对母亲说,她没有考好。母亲拿起女孩的试卷,并没有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只是看到了试卷中最后一道较难的题目女孩做对了。母亲说:“孩子,你真棒,居然把这么难的题目都做出来了。”这次,女孩偷偷地笑了……女孩牢牢地抓住了这个赞扬自己的信息。
过新年的时候,,她收到了母亲送给她的厚厚的笔记本。在笔记本上,母亲写下的话深深感动了她:“我的女儿,你是个可爱的孩子,我能感觉到,你一直都在努力——我就是我爱你的理由。”
母亲的理解与支持让女孩的进步更大更快了。后来,她终于考进了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令当初教她的老师和熟悉她的人大吃一惊。
道理其实很简单,妈妈的与支持给了她上进的动力,所以她后来才能获得令人惊奇的成绩。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一事的失败而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责骂孩子。如果父母能懂得理解与支持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那么,你已经在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了。
当然,父母应该明确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父母不要想当然地把教育孩子当成管孩子,实际上,教育应该是引导,父母应该是教练,引导孩子在幼年时期学习各种技能和方法,为孩子进入社会进行彩排,使孩子能够独立生存于社会之中。总之,凡事都有一个“度”,爱子女也是一样,应该讲究节制,应该多几分理智,应该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远一点,想得再深一点,这才是教育孩子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