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曾宪荣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国人皆知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因该是中国第一励志故事,在故事后期,也就是卧薪尝胆成功之后又引出另外一个历代反复发作的现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一个年复一年忍受苦难和屈辱一心复国的国王为何到最后要把形如左右手的文种要少掉?
范蠡劝文种公成退隐的理由是:勾践长脖子,尖嘴巴,只可共患乱,不可共富贵。
范蠡这样的说法,自然不能说服文种.文种认为,他和勾践一个在吴一个在越,殚精竭虑奋斗几十年,是君臣,是战友,也是兄弟,从功劳,情感和战后国家发展等各方面考虑,勾践都没理由伤害文种。
文种也会认为都奋斗几十年了,来日无多,只要把握当时富贵,不可能再冒险来反对勾践,勾践不重用,至少在荣誉和物质上给予会保证。
事实是范蠡的预言成真,文种被逼自杀.勾践对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勾践为复国,不仅仅是卧薪尝胆的内在自我激励,最主要是其行为方式上的两面手法,就是口是和心非,笑里藏刀,卑微谦恭下却带着复仇的火焰。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夫差始终不知道勾践的内心所想,为复国所做的种种都是文种的谋划,勾践肯定会想到过文种的好,文种的忠心,甚
至在反复犹豫过多次文种到底是杀还是用还是休而养。
但是一想到文种有藏而不露,无痕无迹的谋略,勾践定是在痛苦徘徊中选择了杀文种。
勾践杀文种的结果是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勾践却认为换回了安全。
无论是勾践和文种,两人最后都认为人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人知面而不知心的难度就在于人的内心喜好厌恶可为动态,既然能动起来,那自然就飘忽不定,不好把握,
也因为知道人心叵测,所以古代一直强调和弘扬君子人格,在人人向善的君子国里就算是人心常变,这种变也是变为行善。
让每个人成为君子,仅靠教化远远不够,有伦理规范和法律约束。这也不够,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之人面不知心。意思是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很难的或者是人心难测,出自《增广贤文》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之人面不知心。有些人前面做一手背后做一手,表面上看来挺好的,其实一直在背后不知怎么害你,说你的坏话,人莫人样。我就遇见一个这样的人在我身边,在我和好朋友之间相互挑拨。让我们产生误会,当我和朋友开诚布公谈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一直在我们身边说我们彼此的坏话。想想这样的人真让人气愤。所以一定要小心身边这样的人,别让这样的人靠近你。要看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只听他的一面之词。一定要深入的了解一个人的心。
《增广贤文》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是教育人,要防备人心叵测,怎样防备呢在前面已经说过了: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附录解释: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通常的翻译是:对人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一吐为快,不能把心全部交给别人,按照这样理解,每个人都带面具,开始不戴的后来也将戴,而不戴的日子里,自然也很受伤,受伤后赶紧戴面具,也有受伤后要披铠甲,拿长矛。
如此,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一个不言信任,没有真话,相互提防充满恐惧的世界里,追求幸福和感受快乐一定是空话,肯定是空中楼阁。
由面具也必将长矛,自然也混乱无序,按照这样理解,就无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美好:困境中的一双有力大手,迷失方向后的明灯指引,错误后的指正帮助.缠绵后的山盟海誓,遇困时的见义勇为,为正义的舍身成仁........
因为有真善美,与之对应的假丑恶也就时有随行。
对美拥抱,对丑抛弃.增广不可能不做选择,善恶不分,教人躲在面具和盔甲里,在拒绝丑的时候,也同样把美绝缘.在对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区分和选择,面对不一样的人,交往方式和处理方式自然不一样。
这样句话的理解应当是:遇见的人会很多,交往的人也会很多,对这些人要有比较鉴别,那些德行和操守都不行的人和他们交往就要保持适当距离,这个距离也因该有心的距离。
成年人需知的6个人性潜规则
1.年青时不会拍马屁的人,年纪大了也不要刻意去学,以免老脸丢尽,这是个技术活儿,因为他需要你拍的和谐自然,出神入化。
2.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包括同学、同事、同乡等关系,如果没有利益为基础,说的再好听也不要轻信,有利益交换才是砝码。
3.别人劝你的时候,如果你不想听他的,也不要明确的反对,至少也要在嘴上对他说声考虑一下,背后再否定他。
4.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未必就是真君子,相反,他们很多人都会背信弃义,真正有道德、有担当的人很少把这些挂在嘴上。
5.别人对你的态度,不是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而是取决于你的实力,有能耐的人即使骂跑了一批人,还会出现另一批人来抱他的大腿。
6.除了你的家人,你不要高估你在任何人心里的位置,他们比你想象中的更不在乎你,你以为的总是你以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