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二
(2019-09-27 12:00:45)
标签:
2020年考研备考经验高译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
上外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二
备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会涉及到很多参考书,赵金铭的对外汉语概论这本书对应试也是很有帮助的。其中的有些知识点往年试题中也有考查过,所以,这本书建议也过上几遍。今天一起来简单的复习一下其中的部分知识点。
一、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喃语阶段------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成人句阶段半岁至一岁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迁移理论: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2、中介语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
中介语的特点: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
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4、输入假说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
5、普遍语法假说
6、文化适应假说
由舒曼提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作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三、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1)定义: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2)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本想说“甲”,但因紧张或疏忽说成了“乙”。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的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后要加“s”。(3)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科德)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3、偏误的分类
(1)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分:整体性偏误:指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句式、关联词,语序颠倒等),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如某些助词、冠词的误用等),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2)语内偏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语际偏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3)科德提出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强调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要重视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显性偏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4)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4、偏误的来源
5、对待偏误的态度
6、偏误分析的意义
7、偏误分析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