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二
备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会涉及到很多参考书,赵金铭的对外汉语概论这本书对应试也是很有帮助的。其中的有些知识点往年试题中也有考查过,所以,这本书建议也过上几遍。今天一起来简单的复习一下其中的部分知识点。
一、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喃语阶段------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成人句阶段半岁至一岁 一岁左右 一岁半以后 两岁至两岁半 两岁半至五岁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反应论认为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2、先天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认为是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3、认知论: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论认为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且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4、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综合各家观点,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对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以及与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迁移理论: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2、中介语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既可以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系统,也可以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可以把它看做是各个阶段相接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与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存在一定偏误,但中介语并非都是错误的,它有正确的部分,而且正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的。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
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4、输入假说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
5、普遍语法假说
6、文化适应假说
由舒曼提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作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三、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1)定义: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2)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本想说“甲”,但因紧张或疏忽说成了“乙”。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的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后要加“s”。(3)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4)偏误分析的作用(科德)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科德)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3、偏误的分类
(1)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分:整体性偏误:指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句式、关联词,语序颠倒等),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如某些助词、冠词的误用等),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2)语内偏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语际偏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3)科德提出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强调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要重视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显性偏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4)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前的偏误。对这些偏误,学习者无法解释,更不能自行改正; 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学习者对偏误不能自己改正,但可以做出一些说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学习者基本掌握了相关语言规则,一般能正确运用,有时也会用错出现偏误。但学习者能自己改正偏误,也能说明原因。
4、偏误的来源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首先要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把偏误看做是学习者尝试过程的反映;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事实求是的估计。因此,对偏误的正确看法应当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方法要得当,最好的办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6、偏误分析的意义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7、偏误分析的局限性
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对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偏误分析较多,而对语用和文化方面的偏误分析较少;对语言表达的偏误研究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研究较少; 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上述五个来源,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 偏误分析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其结果,只能了解学习者未掌握的部分,而不能了解学习者已掌握的部分。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1、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局限性: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这就无法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2、话语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