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2019-06-14 17:47:12)
标签:
高译教育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
上外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备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会涉及到很多参考书,赵金铭的对外汉语概论这本书对应试也是很有帮助的。其中的有些知识点往年试题中也有考查过,所以,这本书建议也过上几遍。
第一章
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
教学大纲的类型及定义(结果式大纲、过程式大纲)P28~3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和过程式大纲。所谓结果式大纲主要是对语言项目和言语技能的归纳,重点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侧重语言教学的最终结果;所谓过程式大纲主要是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的程序的描述,重点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活动本身,侧重语言教学的过程。结果式大纲又可以分为组合型(传统的语法大纲)和分解型(意念—功能大纲);过程式大纲又可分为任务型(学习的角度)和程序型(教学的角度)。语法大纲是传统的大纲类型;功能-意念大纲(主要内容是功能<即使用语言的目的>和意念<即语言表达的概念意义>项目)是另一个主要的大纲类型;任务大纲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的大纲类型。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制的具体原则:综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限定性原则,系列性原则,导向性原则。P34~35
《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主要特点: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则,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理论和语法知识。重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又注重结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对语法规则的说明简明、通俗、具体、实用。从典型的语言材料出发选取和确定语法项目和语法点。根据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学习需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需求,对理论语法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繁简处理,选取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法项目和语法点。不要求进行详尽的语言分析,而是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语言实践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汉语言专业教育,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汉语进修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学历教育。汉语短期教学,属非学历教育。汉语速成教学,属非学历教育。P4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范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类型:综合课(把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等各项内容综合起来,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专项技能课(如口语课、听力课等);专项目标课(一般作为教学中的补充课程,如新闻听力课、报刊阅读课、应用文写作等);语言知识课(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内容);翻译课(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对译,重在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其他课程(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活动等,一般作为选择性课程设置)。
现行课程规范所包括的具体内容P63: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主要是为课程定性、定位,阐述课程的一些基本的或主要的特点);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主要是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具体任务,明确课程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各个项目上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规范(主要是从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技能、话题、知识等不同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的或主要的环节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提出具有典型意义和广泛适应性的方法);对测试进行规范(主要是对测试原则、测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规范)。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的范围P74~78:主要包括哲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语言学(核心性的理论基础)、教育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重要理论基础)和文化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P91~108:<1>学科语言理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理论的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研究。<2>语言教学理论:学科性质理论;教学原则理论;中国传统教学观。<3>跨文化教学理论:文化教学的地位(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学的内容(指语言教学本身的、不应该也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
教学);文化教学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理论的主要内容P95~96:所谓学科性质理论,即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语言观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基本的教学观是,要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做,而不能当做知识体系来教;最基本的目的观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原则P108: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是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原则是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的。即使是交际文化音素的教学也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教学的适时性、适度性、针对性以及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论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P100~10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首先,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该原则要求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起点、过程和归宿来看待,并得到应有的实施。<3>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三结合”尤其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揭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因素的必要性。“三结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条总原则,不仅体现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总要求,同时也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的走势;不仅反映了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现状,也体现了在学科发展方向的理论追求。“三结合”的意思是: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但是,“三结合”目前还只是一种框架原则,更多地体现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追求,有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完善。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趋势P118~121:理论研究的并进化;教学法形态的模式化;语言材料的语篇化;语法教学的强势化;教学的活动化和任务化;教学的立体化。
音素(音系)教学的定义和内容P124:所谓音系教学,是从汉语语音体系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从单音教学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声、韵、调和拼音等各单项的专门练习,直到基本掌握汉语语音系统。这种教学方法把语音教学和会话教学分开进行,专门安排语音教学阶段并首先安排语音教学,以便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为以后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语音基础。
语流教学的定义和内容P124:所谓语流教学,是从汉语实际语言运用出发进行的语音教学,也就是把语音教学融入会话中,从会话入手,从会话中分解语音要素,把语音练习与会话练习结合起来,最终再回归结到会话。这种教学方法不专门安排语音教学阶段,也不会完全依照固定的次序进行语音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语法形态比较少P392;词序对语义表达具有重要作用P393;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P393;词法和句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393、394;主题比主语更为突出P394。
语法教学的三种基本教学方法:
演绎法:从讲解基本的语法规则出发,通过具体实例和配套练习进行语法教学。这
语音教学的基本规则: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P365;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教学的原则P366;不同的教学阶段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互适应的原则P366。
先语后文:指让学习者在开始的学习阶段只接触拼音,不接触汉字,在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语法之后,再引入汉字教学。
语文并进:在学习语法、课文开始就兼顾听说训练和汉字识写训练,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字素的教学可以先期进行。
语文分开:指设置专门的听说读写课程,并把承担拼音教学和听说训练的听说课与承担汉字教学和读写训练的读写课分开设置,并行开设。
集中识字:指在初级教学阶段中的某个时间里安排专门的汉字教学阶段,集中进行汉字的识读和书写训练。
文章写作训练的训练方法:侧重结果的写作训练。学生按照“教师出题-写作-教师讲评”的模式练习写作,训练的重点集中在写作的最终结果上。侧重过程的写作训练。教师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汉语文章结构的特点,从写前准备、写作、修改、批改、讲评等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重点在于让学习者从写作过程中掌握汉语应用的特点和写作技能。侧重内容的写作训练。激发学习者自己寻找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综合和分析后,进行写作训练。综合性的写作训练。把阅读、讨论、写作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进行写作训练。
怎样培养语言交际能力P144~148:语言交际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其形成要经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语法翻译法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主要特征:以培养读写书面语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决定;用母语进行教学;阅读领先,重视阅读能力。优点: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水平较高;采用母语,便于学生理解。缺点: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过分地强调语法规则的教学,忽视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单调。
直接法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主要特征:教学中不用母语、不用翻译、不用形式语法;主张口语为基础,模仿多练;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句子是口头交际的基本单位;主张以当代“活用语言”为教学内容。优点:重口语、语音教学,重语言实践、多说多练。缺点:忽视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排斥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主要特征:听说领先;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的习惯;以句型为中心;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把外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难点上;及时、严格地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优点:以口语为中心,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强调句型的训练;限制使用母语,但不排斥母语。缺点:强调听说,忽视读写;听说是枯燥的机械性操作,句型操练脱离语境。
…………
……